利好短期近尾声,警惕六月“见光死”
2018-05-14陶丹
陶丹
本周A股纳入MSCI指数的成分股尘埃落定,6月1日起,A股将有234家公司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A股国际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入摩之后A股会逐步迎来长线配置资金,从流动性来看无疑是一大利好。但在笔者看来,这一利好经过将近一年的消化,短期效应已经充分反映在走势上,投资者反而应当警惕六月行情见光死的可能,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
站在市场博弈的角度,2017年6月A股第四次闖关MSCI成功,就已经算是利好落地,经过媒体和研究机构的充分宣传引导,看好入摩之后行情的资金早已经陆续入市,而且已经有明显的迎合入摩之后资金腾挪的动作,即“抓大放小”,去年下半年以来大市值指数走势明显强于小市值指数。公开数据显示,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从去年下半年明确A股入摩之后,便持续增持A股,今年一季度A股出现大幅震荡仍不改增持态势,直至近期沪港通、深港通依然维持大手笔流入。由此可见,最近一年以来已经有许多主动型外资提前布局A股,而不是傻傻地等到正式入摩之后才去追买。尽管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参考MSCI成分股的被动配置型的外资可能将有1000亿人民币之多(在6月1日之后买入A股),但这些被动型配置资金能否完全抵挡得住提前布局资金的获利卖压,不无疑问。而1000亿人民币看似巨量,但相比目前全天成交金额4000亿左右的A股,也就相当于一小时的成交而已;而相比沪深两市超过56万亿的总市值、超过44万亿的流通市值,只能算是毛毛雨而已。
有研究以韩国和台湾地区为例,指出入摩之后外资配置比例提升对当地股市的长期推动作用,但这两地的市场容量和A股相比不在一个重量级之上,指望外资来当“解放军”并不现实。
而参照15年前A股开放QFII入市的经验,当时上证指数在1500点左右,正好位于2001~2005年熊市的中段位置(见附图)。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当时QFII进场并未扭转熊市的格局。更何况,外资并不是新韭菜,而是富有全球投资经验的老手,重点锁定的成分股又是业绩和流动性俱佳的品种,以长线投资的方式细水长流进入股市,想割外资韭菜不成反而很容易割伤自己。
除了利好出尽见光死的效应之外,本身六月份就是A股比较凶险的月份,2001、2015年两次牛市顶部均在当年6月出现,其中和季度末迭加半年末资金面紧张存在很大的关系。而近期美元指数持续走强带来的外溢效应,已经给许多新兴市场的汇率带来冲击,未来这一全球流动性紧缩会不会波及中国也是值得观察的重点。在利好出尽加上资金面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提前布局的资金稍有风吹草动便很容易获利了结卖出。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药明康德、富士康(证券简称“工业富联”)等独角兽公司陆续发行上市,在6月份出现结束连续涨停、开板震荡的可能极大,将会对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资金分流效应,容易形成加剧资金面紧张的效果。
因此,在目前全市场热议MSCI的时候,投资者更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手中涨幅巨大的品种选择适当时机兑现盈利。当然,如果手中的持股估值合理,涨幅不大,在基本面没有重大利空的情况下,长线持有也无妨。而对于入摩之后的长期效应,投资者应重点着眼于长线,特别是未来纳入因子的提高,将会是外资不断增配A股的关键。9月3日,A股的纳入因子将从2.5%上升一倍至5%,如果未来出现一波调整,将是精选MSCI成分股的好时机,在此之前投资者还是以多看少动、多做基本面功课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