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今德法社会的马克思印象

2018-05-14徐之凯

新传奇 2018年20期
关键词:东德马克思德国

徐之凯

马克思作为一种思想记忆,深深植入了法德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运动大潮之中,并且以符号化的形象体现在了今时今日。这充分说明,一旦人类社会的发展遇到瓶颈或是危机,马克思主义便会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无法为当世者所忽视。

5月5日,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之际,由国际著名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所创作的《马克思》雕像揭幕仪式在德国特里尔的西蒙施蒂夫特广场隆重举行。雕像重约2.3吨,本体高4.6米,连同基座总高5.5米,与马克思的生日相契合。中德雙方政界、学界、艺术界代表,以及当地市民、游客数千人,参加揭幕仪式,一百五十多家各国媒体现场报道了这一活动,共襄盛举。

在马克思的诞生地德国,与共产主义理念最初实践——巴黎公社的诞生地法国,历久弥新的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民族国家条件的迥异社会环境里,保留着深刻隽永而又表现各异的历史印迹。

东德逝去,马恩犹在

1990年两德合并之后,曾经的红色国家印记在原东德的土地上迅速消失,哪怕是坚固高大的军事堡垒、边境围墙,还是曾长久伴随东德人生活的诸多象征物——红领巾、“卫星”牌汽车、计划经济公寓等,都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消失而褪色。人们只有在博物馆、展览厅里才能看到少许被特意保留下来的东德物件。

曾经在东德街头随处可见的东德学生装与政府座车,如今已是冷战地堡博物馆中才能得见的稀罕物。然而,在近30年后的今天,即便连曾经高大绵长的柏林墙石块都成了奇货可居的旅游纪念品,却仍有一样东德时代的标志得到精心保留,那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雕塑与命名。

无独有偶,即便东德消失之后,德国地方当局立即对各地的街道地名进行了改革,但就像这些得以保留的马恩雕像一样,许多以“马克思”命名的大街、广场、大厦虽历经波折,却依然延续了原有的称呼。民众的使用习惯以及内心的思想寄托击败了官方的行政命令,使得这些地名最终仍然得到了保留和应用。根据《明镜》周刊的统计,全德国目前仍有近550条“马克思大道”,243处“恩格斯街”或“恩格斯广场”。

寻求理念上的借鉴与突破

在马克思的家乡特里尔和东德时期被命名为“马克思城”的开姆尼茨,马克思几乎成为了主要的城市主题:在特里尔,人们将马克思的当地故居修缮一新,举办起盛大的庆祝仪式和学术特展纪念这位伟人的200年诞辰,并迎接了中国人民赠送的远道而来的马克思纪念像;在开姆尼茨,当地政府在纪念两德统一20周年时,便重新在火车站上挂起了1953年时的“卡尔·马克思城”标牌,并将市中心巨大的马克思头像认定为城市的首要地标。

对于马克思标志的保留,既是崇尚哲理思辨的德国社会对于这位出身德国的“世界级哲学家”的尊重与骄傲,也是广大民众长期以来对于德国社会问题的隐隐担忧所致。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每次德国面临各类危机事件,都会引发有关马克思理论与主张的讨论。用德国的书店和发行商的话说,托当下德国经济危机与政治困局的福,“马克思又回来了”,《资本论》这样的马克思代表性著作销量翻番,人们在潜意识的危机感中,都趋向于从中寻求答案,来应对经济的疲软与右翼政治势力的崛起。在动态变化的社会危机之中,德国社会开始注目于马克思经典,寻求理念上的借鉴与突破。

法国呈现马克思主义斗争色彩

如果说德国正通过理念思辨再度解读马克思,那么在爆发过大革命,建立过“巴黎公社”的法国,对于马克思的纪念似乎正在以一场规模浩大的社会抗议形式进行。近日以来,随着巴黎等主要城市罢工浪潮、学潮的扩大化、常态化,参与罢工和示威的部分左翼工会与学生开始寻求一个统一的表达口径,以表示对马克龙为代表的“金融精英”政府的不满。

在法国社交媒体的民意调查中,近72%受访者认为马克龙成了脱离群众的“富人总统”。

而这一系列抗议斗争,在刚刚过去的5月1日国际劳动节达到了顶峰。在左翼政党与学生团体组织下,法国发生了全国性的游行示威。近21万名示威者在全国各地走上街头抗议马克龙政府的“精英政治”,并引发了街头严重的暴力冲突。

虽然难以定言德国各界对于马克思的“追忆反思”有多少算得上科学客观,更无法判断眼下在法国街头所发生的这场运动究竟是“红”是“黑”,但有一点无可否认,那就是马克思本身就已经作为一种基于历史的思想记忆,深深植入了法德两国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运动大潮之中,并且以符号化的形象体现在了今时今日。

猜你喜欢

东德马克思德国
路基石方爆破降低炸药消耗量研究
最有思想的句子
追忆东德美好时光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梦梦”“娇庆”德国行
穿越25年:柏林墙倒塌时
德国争论禁止东德标志
新中国科技60年(3)
开始敲门
非常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