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几点尝试

2018-05-14李敏辉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百花园生字传统

李敏辉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最为珍贵的宝藏。而小学语文是学生认识历史,学习知识的重要时段,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意义。教育家钱梦龙先生说过:“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最有代表性的学科,是母语教学,它是源、是根、是魂、是传统文化的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把传统文化融入进去,不仅能够为小学生面临的各种思想困惑提供解决的路径,还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建。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以下,就是笔者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几点尝试。

一、在生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汉字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历史渊源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文化因子。在生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老师在备课时就要认真解读凝集在汉字上的文化信息,进而深入浅出地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学《商鞅南门立木》中的生字“孝”字,可以从分析字形入手:“孝”是一个会意字,是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字,合在一起就成了“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就叫“孝”。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著培养好下一代,而下一代理应承担奉养父母的责任,孝顺父母,让父母更快乐,生活更幸福。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到了生字,还得到了一次德的培养。又如在复习“秉”这个字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独体字为什么可以查 “禾”部,先让学生理解这个字的字义是手拿着,手持,掌握。它是会意字,从又,从禾,表示以手持禾。“又”篆体象一只手。从形象上来讲是拿着一个禾苗的意思,这样的讲解,学生理解秉的真正含义,感受古代人民是以劳动为主的生活方式,感受古代传统文化。再如教“恕”这个生字,在认识了这个字的结构、字义并学会组词之后,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找到规律:汉语中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愁、忆、恼等等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反映,先人认为心这个器官是专管思考的,心是思维的器官。这样的学习,不但使学生对汉字产生了兴趣,还会对古人的智慧由衷地佩服,进而感悟到汉字所蕴涵的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二、在课文讲解中融入传统文化

在s版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不少名家名篇,名著选段,如《草船借箭》《景阳冈》《将相和》《赤壁之战》《夸父追日》等,这些名篇、选段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优秀读本。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作品的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引导学生对文章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另外对于教材中的其他篇章,我们也尽可能的深入挖掘出文章中蕴含的文化思想,对学生自然的进行渗透。

三、在诗词解析中融入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真实地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在古诗文中,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还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是传统文化。

四、在语文百花园中拓展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s版高年级的每册语教材中,都有《语文百花园》这一个教学内容,在《语文百花园》中分别编排了一部分古诗名句、成语、名言警句、三字经、对子歌、农谚、对联等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些内容,无论对于学生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一项拓展一项。如六年级的教材第十一册《语文百花园三》中的《新三字经》选段的学习和第十二册《语文百花园六》中“积少成多”有关青春的名言警句的学习,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了解了教材中出示的句段的基础上,课下再搜集先贤留下的有关的故事、名言警句以及名人轶事。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拓展了视野,由点及面。从三字经中的《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铁杵成针》,从“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等故事、名句中让学生看到了古人孝顺、谦让、惜时等美德,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五、在课后实践中深入传统文化

民族特点鲜明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一大显著特点,我们可以以此为入手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更多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使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传统文化。例如:在语文课堂中,结合相应的课文如《端午节的由来》《重阳节的传说》即可以以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的节日为例,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源、发展和庆祝方式,让学生讨论自己在这些节日中学到的知识,并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如:搜集和积累各种丰富的文化材料,诗歌朗诵,演课本剧等等,最后利用作文、手抄报等方式总结对这些节日的学习结果,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增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感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乐趣,这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均有积极的作用。

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认知范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以达到文化熏陶,完善自我,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才具有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以上只是笔者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一些尝试,如何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进而内化在小学生的基本素养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能绽彩流芳,还有待我们广大同行共同探讨研究,共同为之努力。

猜你喜欢

百花园生字传统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斯诗私塾
少年力斗传统
生字变身
想要有个家
清明节的传统
包袱
百花园地中的装饰雕塑
《百花园》答案:
上期《百花园》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