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有效性提升
2018-05-14张邵兵方美芳
张邵兵?方美芳
近年来,随着创业浪潮的兴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而创新创业竞赛作为结合教学和实践的重要载体,其形式与数量日益增多,但高质量的创业项目和学生实践能力并未正向提高。本文基于调研成果,分析目前创新创业竞赛发展困境,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提高创新创业竞赛有效性,为创新创业竞赛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随着创业浪潮在我国兴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而创新创业竞赛作为结合教学和实践的重要载体,其形式与数量日益增多,但高质量的创业项目和学生实践能力并未正向提高,因此,探究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有效性提升成为高校不得不解决的教学难题,文章基于安徽省内高校的调研分析,探究了高校创新创业竞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来完善创新创业竞赛为载体的教育体系,以期真正提高创新创业竞赛有效性,为创新创业竞赛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背景
自2014年开始,创新创业成为我国的主流趋势,创业队伍日渐扩大。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得到了高校及社会的高度重视。而且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也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迫在眉睫。通过创新创业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其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是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在各大高校,创新创业竞赛是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平台,其对营造创业氛围、创业项目孵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目前各种创新创业竞赛的形式和数量日益增加,但高质量的创业项目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未成正相提高。学生的实践成果与创新创业竞赛宗旨不符,这严重降低了创新创业竞赛的实效性,也浪费了教育资源,因此要通过分析创新创业竞赛的发展现状,探索目前高校创新创业竞赛发展面临的困境,从而为更好的组织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提出参考性意见,使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更有效、科学、健康的快速发展。
二、创新创业竞赛发展现状
(一)高校学生参与度低、对创业认识不高、缺乏积极性
为了更准确的研究创新创业竞赛在各高校的开展情况,对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在内的3所高校,进行了调查问卷,每所高校随机调查了200名在校学生。调查问卷共涉及600名学生,其中对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实践活动感兴趣的有10.1%。关于创新能力内涵有完全了解的有20.9%,参与创造能力等创新活动而且从中获得收获的学生只有16.1%。有77.1%的学生认为创业与自己无关,自己从未想要创业,创新创业能力与自己无关。安徽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较少,有创业意愿的只有7.4%,真正创业的只有3.2%。所以,高校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不高,并且对于创业创新能力认知不足、观念淡薄、缺乏积极性,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竞赛不感兴趣,自主创业人数较少,与创新创业竞赛的设立初衷和当下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相距很远。
(二)高质量、高水平的参赛项目数量有待提升
以目前在全国涵盖高校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赛事之一的互联网+大赛为例,第二届互联网+大赛共吸引了来自2110所高校的545808名学生参加,参赛高校数量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81%,学生报名项目达到118804个。其中创意类项目占项目总量的88%,除创意组外的其他三个组别项目占比相对较少,均低于10%,可见参赛主体数量分布十分不均衡。尽管大赛参赛项目数量很多,但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参赛作品来源于学生本身的想法,然后通过组委会的培训以及小组成员讨论、分工、拼凑而成。此外,团队必须配有指导老师为参赛条件之一,但目前高校内相关教师资源缺乏,普遍存在一名指导老师带领多个团队的现象,这大大降低了指导老师对于每个团队项目的参与度,导致最终提交的商业计划书、视频等材料比较粗糙,很多项目止步于第一轮。
(三)参赛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培养需加强
通过对“互联网+”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的现场比赛调研,可以发现参赛团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参赛团队“背项目”现象严重,常常出现对项目了解不透彻等情况,导致路演变味,展示性不强;二是学生过多依赖指导老师指导,自身缺乏对项目的理解,难以真正理解项目内涵及创新点,从而将比赛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三是参赛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综合素质有所欠缺,难以在现场比赛中充分發挥自身实力。以上三方面都反映出目前高校组织创新创业竞赛时出现的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学生知识能力低下,盲目参赛或直接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进行参赛,从而导致竞赛对其自身促进作用并不明显;第二,部分学生参赛目的过于功利化,过度追求比赛结果,忽视了创新创业竞赛可能给自身能力带来的提升;此外,团队组建不合理,也往往会对项目的提出及展示造成负面影响。归根结底,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教育带动竞赛,以竞赛检验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赛教结合、以赛促教。
三、建设性意见
通过实时跟踪校内各大创新创业竞赛校内选拔赛的组织工作情况,并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类竞赛的指导老师、专家评委和参赛学生进行调研,以及结合创新创业竞赛的组织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改善方法。
(一)加强以创新创业竞赛为载体的创业文化的宣传
目前以创新创业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猛,但创业文化建设滞后于创业教育。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以创业文化的塑造来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增强自发学习的热情,对提高创新创业竞赛的参与度,提升参赛项目的质量都具有促进作用。各高校平时要多注重创业文化的宣传,在竞赛前期多开展创业沙龙、企业家讲座、参观名企等活动,提升学生对于创业的认知,为后期创新创业竞赛的开展做铺垫。在创新创业竞赛开展期间,加强对比赛状况的实时报道和宣传,记录赛程亮点与不足,增强竞赛氛围的同时也是对创业文化的宣传。此外,增强创新创业竞赛后期的优秀项目和创业事迹的宣传,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优秀创业案例和创业精神的渠道,同时也增加了创新创业竞赛的曝光度。总的来讲,从创新创业竞赛前期准备、中期开展到后期总结实现长期的持续性宣传,以竞赛为窗口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培育良好的土壤环境。
(二)增强师生合作、校企合作,建立专家咨询制
建立专家咨询制,专家组由校内专家和校外专家共同组成,让咨询变为一个义务或者职责,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校外专家可以聘请大学生创业者、各企业领导人及风险投资人来担任。在创业就业、课题研究、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切实际更为专业的指导。专家咨询组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与竞赛导师制度互为补充,解决了由于团队缺少指导老师或带队老师参与度低而无法解惑的困境。同时增进了校内与校外交流,整合了校内校外的优质资源,更加有效的刺激学生创新性想法,符合竞赛宗旨。将导师主动指导、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探索问题、主动咨询,可以刺激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建立创新创业竞赛为驱动的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创新创业竞赛结果形成反馈,建立并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增加创业类课程,从而锻炼在校教师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提升创新创业课题数量及质量,同时也能够促进创新创业竞赛发展,更加有效的实现竞赛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创新创业基础性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不能割裂开来,因此高校指导老师应当从全局出发,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箱融合,从而做好高校学生的基础培养工作。基础培养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第一步,决定了后期教育能否顺利有效的开展。因此只有夯实基础培养,才能更好的展现出整体培养效果,提升高水平竞赛成绩。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兴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而创新创业竞赛作为结合教学和实践的重要载体,其形式与数量日益增多,但高质量的创业项目和学生实践能力并未正向提高,创新创业竞赛是高校人才素质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体现,对其进行分析在深化高校教育改革過程中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文章针对创新创业竞赛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一系列建议以供参考,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提高创新创业竞赛有效性,(作者单位分别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张邵兵(1997—10),男,汉族,河南郑州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管理学。
方美芳(1997-11-),女,汉族,江西上饶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经济学。
本文属安徽财经大学2018年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有效性提升》(项目编号:XSKY1884)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导老师:杜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