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2018-05-14陈蔷
陈蔷
“向应用型转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已经成为中央、地方和高校的基本共识。高校转型发展,教师转变是基础。本文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介绍了学校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中进行的一些有益的尝试,为构建应用型师资队伍,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快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应届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2006年应届毕业生共413万人,2017年毕业生人数为795万,虽然近几年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速度放缓,但十年间仍然增长了将近一倍的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突显出就业市场的一些矛盾。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抱怨找不到合适或喜好的工作岗位,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境遇,另一方面,却是许多企业或行业招不到人,特别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例如在电信行业,现有高端人才仅占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0.14%;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为了解决“大学毕业生过剩”与“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的矛盾,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我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7年3月16日,“继续推动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命题。
顺应国家和福建省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要求,福建江夏学院以亲行业、重开放、创特色的应用型本科大学为办学定位,服务面向福建开放型经济带(自由贸易试验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对台实验区),现已初步形成了财富管理、跨境电商、绿色土木工程、智能光电子、财务审计、现代生活服务6大应用型专业群,学科专业结构与福建产业结构有较高吻合度(表1)。旨在培养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结构与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性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特色鲜明应用型师资队伍。从目前学校师资队伍现状来看(表2),全校共有专任教师697人,“双师型”教师220人,占总人数的31.60%;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149人,占总人数的21.38%,有企业经历和工程背景的教师数量较少,“双师型”教师不足,难以满足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因此,福建江夏学院抓住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3个环节,为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构建应用型师资队伍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实效。
一、引进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一)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
柔性引进人才分为名誉教授、双聘教授、讲座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5类,在聘期内需实质性地承担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实践基地建设等任务,可采用短期聘用、合作研究、学术顾问等灵活方式,聘用报酬实行“一人一策”,聘期一般为2年。建立柔性引进机制,旨在吸引一批学科领军人物或行业高端人才为学校发展服务,构建多元化人才队伍。截止2017年8月,柔性聘请银行业、建筑业和美国、香港等知名大学客座教授8名。
(二)积极引进台湾优势师资资源
借助地缘优势,充分利用省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闽台师资合作交流扶持政策和师资合作人才项目,大力引进台湾优质应用型、实践型教师资源,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同时有计划地推进高层次人才赴台湾高水平大学访学、进修,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二、实行校院两级责任制,建立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学校在人事处和各二级院部都成立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实行校院两级责任制,负责“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计划、组织、管理、考核、资格认定、外聘“双师双能型”教师审批等工作。要求各院部在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有计划、分批次地选派教师深入科研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
结合中青年教师比较多的现状,培养对象确定为年龄50周岁及以下,课程实践性强的专业课教师。实践形式可灵活采取:顶岗锻炼、主持或参与企业生产、建设和校企合作项目、联合开发符合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的课程和用于教学及企业员工培训的教材。实践培养时间每次3-6个月,如有特殊需要可延长。实践考核由中期考核和期末考核组成,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2个等次,计入本人业务档案,并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将教师接受培训和到企业实践的有关情况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并与考核、职务(职称)评聘挂钩,目的在于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实践经历将在职称评聘中做为得分因素,优先推荐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双师双能型”也将享有优先安排参加国内外研修,优先支持其申报教学、科研项目等待遇。
三、构建平台,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训
学校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验室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校企实践基地合作方面,已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厦门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福建伯恩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先后与清华大学共建“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环境土木工程材料研究中心”“海峡两岸互联网金融协同创新中心”;与清华大学、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福建省分行、中国移动福州公司等单位共建“海峡两岸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福州大学、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建省级“2011”计划——“环保节能型高性能混凝土协同创新中心”等。现有109个校外实践基地(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校级重点实践基地31个),校内实验室88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已形成一批稳定的、常态的实习实训平台。
借助实习实训平台,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依托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对接福建自贸区政策研究,提供的调研咨询报告入选福建省社科规划《成果要报》;依托“环保节能型高性能混凝土协同创新中心”,编制《福建省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十三五”规划》;依托有机光电子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以福建省科协名义向福建省委、省政府呈报《福建省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四、开展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倒逼专业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构建了以科技文化竞赛活动为契机,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牵引的创新实践体系。科技文化竞赛活动依托二级学院“一院一品”(一个学院一个品牌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展开。如金融学院举办了“民生杯”理财规划大赛、模拟炒股大赛,“保險模拟法庭”大赛、“点钞大赛”;经贸学院举办跨境电商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创业并给予大赛一等奖10万元创业启动基金;工程学院举办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结构设计竞赛、机械创新竞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能竞赛、混凝土材料设计竞赛等;法学院举办“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研,科技创新,参与创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学科竞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需要教师关注职业领域的发展变化,拓展专业领域知识,具备很强的实训指导水平,才能指导学生赛出水平、赛出成绩。因此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不仅是少数优秀学生职业素质的展示,也能大大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首先是师资队伍的应用型转变。福建江夏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不断创新引才方式。在加强外引的同时,修订完善培养培训的相关优惠配套政策,加大对现有教师培养的力度。持续提高师资队伍的应用性科研水平,提升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者单位为福建江夏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