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貌溢价”如何影响着劳动力市场
2018-05-14李光华李代悦
李光华?李代悦
“美貌效应”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地被提及,相关社会调查表明美貌者一般拥有更高的薪酬以及更好的晋升机会。本文运用劳动力市场歧视模型,探究了“美貌溢价”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机理以及影响结果。
近年来,“颜值”、“网红美女”等词语走红网络,外貌因素对生活与工作的影响被越来越多地讨论与接受。统计表明,不仅是在婚恋市场,美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也往往有着更高的工资、更好的升迁机会以及更优质的工作环境。
本文运用劳动力市场歧视模型进行分析,探究“美貌溢价”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机理以及影响结果。
基于文献研究,本文归纳出以下理论基础:
1.相貌差异影响着劳动力市场;
2.相貌通过非认知能力和歧视两个途径影响就业和收入;
3.歧视的作用机制包括雇主歧视、雇员及顾客歧视以及就业隔离。
一、模型建立及分析
(一)相貌作用下的收入歧视模型
1.假设:只有非认知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e是决定员工劳动生产率的唯一可变要素;不可解释因素中包含歧视;美貌者的非认知能力普遍高于非美貌者。
2.模型建立:非认知能力为e,wa为美貌者收入函数图,表示不同非认知能力下美貌者所获得的平均工资水平;wb为非美貌者收入函数图,表示不同非认知能力下非美貌者所获得的平均工资水平;E1为美貌者平均非认知水平,E2为非美貌者平均非认知水平。
3.模型分析:假定没有歧视行为存在时,在非认知能力均为E1时,美貌者与非美貌者收入应该是相等的,那么此时(w2-w1)部分是由于非美貌者由于不自信、社交少、情绪不稳定等因素作用的结果。而(w3-w2)所构成的差额是无法用正当理由加以解释的,这部分就是不可解释因素,包含着歧视的原因。
(二)相貌作用下雇主的个人偏见模型
1.假设:美貌者与非美貌者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互相之间完全可替代;非美貌者给雇主带来了主观或心理的代价。
2.模型建立:心理代价用歧视系数表示;雇佣一个美貌者的代价是工资水平W1,雇佣一个非美貌者的代价是W2+d,只有当W1=W2+d,雇主才愿意雇佣非美貌者,即W2=W1-d。
3.如果非美貌者的相对工资是美貌者的1/2时,雇主也许就会雇佣他们。如果没有歧视,对非美貌者的需求曲线是D1,但如果所有企业都不喜欢非美貌者,需求曲线即为D2,相对工资率只有1/2。对非美貌者歧视越严重,需求曲线就越低。
(三)相貌作用下的就业隔离模型
1.假定:美貌者与非美貌者数量相等,各有100万人;劳动力市场由三种职业构成,即管理人员、娱乐人员、生产人员,且有相同的生产率;产品市场完全竞争;由于就业隔离,非美貌者被限制在生产人员这一职业。
2.模型建立:D1为管理人员的需求曲线,D2为娱乐人员的需求曲线,D3为生产人员的需求曲线。美貌者在两个劳动力市场中平均分配,均为50万人,而非美貌者被限制在生产人员的劳动力市场,为100万。
3.模型分析:非美貌者受到排挤,无法进入管理人员和娱乐人员的劳动力市场,100万人全部挤在生产人员的劳动力市场,导致其工资水平大大低于美貌者,美貌者以牺牲非美貌者劳动力的收益为代价而获得了较高的工资水平。
二、现状评价
研究表明,外貌特征在劳动力市场中造成的不平等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但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行为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福利受损。
劳动力市场中普遍存在的美貌溢价,就是一种劳动收入与外貌有关的不平等現象。但外貌造成的不平等并不能完全归结于歧视,这种不平等也与个人工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以及其他与生产率相关的非认知能力有关。(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