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同传与交传中古诗文翻译之比较

2018-05-14彭玺

读天下 2018年20期

摘要:近年来各大会议中出现古诗文、发言中引用古诗文的频率逐渐升高,古詩文应如何翻译成为翻译实践及实际教学中应注意的部分,古诗文在同声传译与交替传译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其翻译方式亦有所不同。将翻译方式正确应用于古诗文翻译中,有利于从业人员工作的展开。

关键词:同声传译;交替传译;古诗文翻译

发言中使用古诗文,不仅起到引经据典作用,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向世界传达的载体之一,发言中使用古诗文以表达观点、提出建议,可有效弘扬传统文化,随其出现概率逐渐增高,古诗文的翻译亦成为口译实践中较重要问题。若想于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应用此类教学,使口译实践教学中关于古诗文的翻译部分教学科学化、正常化,则应对其进行研究,比较同传与交传之间的差异。

一、 同传、交传定义

同传与交传皆为口译方式,交传为交替传译的简称,亦被称为连续翻译或即席翻译,指发言者于发言时首先将发言内容以其自身熟悉语言进行发言,随后待发言结束后使用听众语言或使用范围较广语言(据实际情况而定)对发言内容进行翻译;同传为同声传译的简称,指翻译人员于发言者发言同时进行翻译,不打断发言者发言地将内容口译给听众,此步骤一般通过专用设备完成,在不影响发言者发言的情况下将翻译内容面向听众提供。

二、 同传与交传应用于古诗文翻译中的差异性分析

(一) 记忆力、理解能力要求

使用交传方式翻译古诗文对翻译人员的记忆力与理解能力要求较高,虽二者于翻译方面皆需翻译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记忆水平,但二者的记忆方式不同,因人类记忆拥有时效性,而交传特性为翻译间隔时间较长,决定其对翻译人员的记忆力要求高于同传。交传翻译方式要求翻译人员将发言者短时间内的发言记忆至翻译结束,理解古诗文的基础上,通过自身语言组织能力对记忆中的语言进行翻译、重组,且语义与原句一致;同传翻译方式对记忆力要求较低,但对理解能力要求较交传翻译更高,需翻译人员具备较好的即时记忆力,有大量古诗文知识储备,能够及时消化理解原语言,并对原语言中的古诗文进行翻译。

(二) 笔记能力

交传翻译方式中对笔记能力要求较高,部分发言者由于语速较快、情绪较为激动、古诗文较生僻等原因,使翻译人员较难理解其含义,且部分古诗文表达内容较宽泛,单纯根据文意无法判断其褒贬含义,需结合下文进行分析,此时,若翻译人员笔记能力较差,则无法完成翻译工作。同传翻译方式则对笔记能力要求较低,甚至不需要笔记能力,但其一旦出现较生僻古诗词,只能依靠翻译人员本身知识储备,需翻译人员对译文语言与被翻译语言有较高理解度,短时间内能够从译文所用语言中,寻找出语义最接近古诗文本意的句子。

(三) 反应能力

同传对反应能力的要求较高,与交传的翻译方式不同,同传必须对发言者于发言过程中所发言语句进行实时翻译,古诗文由于其体裁特征难免会出现字面意义与表达意义、深层含义不同,若反应不及时难免会出现机械转译、翻译不准的现象,对翻译效果造成一定影响。交传翻译中,由于翻译时间与发言时间具有一定间隔,尽量避免此类问题,杜绝机械翻译导致的语义问题出现。

三、 利用同传、交传差异改良教学方式

(一) 扩展知识储备

翻译的根本在于了解翻译语言与被翻译语言的前提下,从翻译语言中找出与被翻译语言中最恰当的词汇,同时需兼顾两种语言的语法、使用环境、语言禁区等方面,从古诗词翻译中举例,由于古诗文较简练,从字面含义方面而言有多种含义,如何从各种字面含义中寻找最适合当前环境的一种,并将其与其他字的翻译组合为一句话,使其用翻译语言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需翻译人员具有大量且能熟练应用的知识储备,能够随时从中挑选出最适合翻译的句子,并将其应用到翻译工作中。教学中需尽量向扩展学生知识储备的方向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流利进行翻译的同时,注重语言中存在的深层意义。

(二) 训练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翻译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翻译人员需从发言者发言中理解其想要表达的含义,感受发言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结合发言者的文章对其整体思想进行归纳总结,进而传达给听众,使听众了解发言者想要表达的部分,达到发言目的。理解能力在于不断的训练,教学中应结合翻译训练,使学生理解能力提升,结合丰富的知识储备,完成对古诗文的翻译,且使听众理解古诗文意义所在。

四、 结束语

汉英同传与交传中对古诗文的翻译各有其优缺点,其差异性可从记忆力、理解力、反应力等方面比较,同传与交传为目前主要发言翻译方式,但无论两种方法有何种特性,若想通过此二类翻译方式对古诗文进行翻译,首先需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其次具有出色的理解能力、反应能力,教学中应注重此类因素,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其具备此类因素。只有如此,才能完成对会议发言中古诗文的翻译,使译文更接近原句语义,不机械翻译、错误翻译,从而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面向世界进行宣传。

参考文献:

[1]熊力.汉英交传中的诗词翻译问题及应对策略[D].黑龙江大学,2018.

[2]曹现鹏.浅析同传过程中对古诗词的翻译处理技巧[D].天津理工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彭玺,湖南省益阳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