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2018-05-14齐松伟
齐松伟
课前展示:
必答题——抢答题——板答题(小组内分工准备)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虽有佳肴》基本内容。
2.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词汇在文中的含义,并背诵课文。
3.懂得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相长”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词汇在文中的含义,并背诵课文。
2.理解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相长”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老师写的字,大家是不是认识?(小篆体的教\学)
同学们猜得很有思想,下面听听老师的讲解:
“教”这两个小×代表的是古代算数用的一种工具叫做“算筹”;下面这个像不像一个小孩,所以他代表的小孩;后面的是一只手拿着个教鞭。所以,这个字的整个意思就是:小孩在老师的鞭子的督促下学习算筹。合起来就是我们今天的“教”字。
再看第二个,大家猜的非常正确,是“学”字。小孩在房屋内双手拿着算筹学习,还有一种解释是:小孩在房屋内学习算筹,老师手把手的教。于是,“学”“教”之间就产生了必然的联系。那会是什么样的联系呢?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智慧的结晶,关于这两个字的关系做出了精美的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礼记》二则中的第一篇“虽有佳肴”。
二、背景链接
大家通过预习案可以了解到一些文学常识的知识,老师考考大家:本文选自《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所以它是 儒 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西汉 经学家 戴圣 编纂。所以又名《小戴礼记》, 共49篇。
三、整体感知
1.检验预习情况,个别读(孩子们,也许大家还不了解。《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提到《学记》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才是。因为它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 第一部 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是满怀激情,带着骄傲来读!下面老师再给大家一次机会)
2.齐读课文(读出你的骄傲和自豪)
四、疏通文意
大家借助手中的资料和书下注释翻译文章内容,并圈点重点文言词语。小组内进行研究,5分钟后小组展示(分号句号隔开共7句,共7组,每组负责一句,抽签决定)
第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 旨 也
即使 不 吃 它的甘美
译文: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自品尝,就永远不会知道滋味如何;
第二: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
最好的道理 它的好处
译文:即使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
第三: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 困惑
译文: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第四: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我反思
译文: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
第五: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译文: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第六: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第七:《兑命》曰:学学半,其 此之谓乎。
《尚书》的一篇 通“敩” 教导 表示推测 宾语前置 说
译文:《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五、强化诵读
带着理解齐读文章,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六、分析文本
1、本文主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教学相长。
2、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实践出真知。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开头先指出教育的重要性,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从“虽有佳肴……”引申到“虽有至道……”的道理,接着引出教与学的关系:学——知不足——自反,教——知困——自强;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从而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七、背诵文章
(根据论证思路背诵。在板书上抹掉方框外的内容。)
八、小结
所以这篇文章的主题是:
运用 类比 的手法引出阐述的观点“教学相长”,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九、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你有哪些启示?(学生自由回答)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勇于实践,在教和学的实际操作中获取真知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