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企业经济发展内部控制延伸外部化的思考
2018-05-14董慧民
董慧民
企业经济发展内部控制想延伸外部化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必经产物,其在经济结构方面对于效益的追求,使得内部控制发展在合理的趋势中不断向外延伸。要促使整个发展过程不偏离预先轨道,只有在合理完善的企业制度指引下进行。
应《会计法》的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加快修改完善。内部控制外部化的重点在于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控制,内部控制外部化的内容主要是对经营管理合理性的控制。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企业在处理各项问题时有着高效的决定程度,但愈加明显的趋势显示企业不仅仅需要在内部控制制度上进行完善,对其经济发展内部控制延伸外部化的也是必然的。本文将从内部控制延伸外部化的成因和如何处理企业经济发展内部控制延伸外部化两个方面来分析其整个发展过程。
一、企业经济发展内部控制延伸外部化的成因
企业经济发展内部控制外部化是企业通过外部手段来达到运营企业的目的,而内部控制制度是由企业的管理层制定执行的,在其制定执行的过程中,人为的因素占大部分比例。要使整个过程合理,则制度的制定必须存在合理之处,同时不断的完善。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企业的各层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同时也相应的承担着责任。对于这种企业责任而言,为了控制风险,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同时也會呈现外部化的趋势。在外部化的过程中,企业将使用外部人员或程序来参与内部控制,也可以通过内部人员的外部化来进行企业运作。关于企业经济发展内部控制延伸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府在经济管理中履行的职能
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出指导意见,帮助企业避免和降低面临的社会责任风险,使得社会责任情况得到改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政府具有经济管理职能,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市场宏观调控来调整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和方向。例如对新型能源车型的补助和减排企业的帮扶,这都决定了政府在企业经济内部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政府不直接参与企业的内部制度建设,也不直接提出适合相应政策的指导意见,而是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来鼓励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企业制度的完善过程中,为了配合政府的宏观调控,企业会自主的将内部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但仅仅是完善仍旧不够,企业只有通过内部控制延伸外部化的手段来实现企业目标。企业的存在是一种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存在,因此,企业的经济发展不断向外延伸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企业制度的制定者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外部结构因素的影响,制度的制定不仅仅是为了管理,在经济结构层面,制度是为了保障经济的发展。因此,企业制度的制定者和制度执行者即管理者需要不断配合外部经济发展,这也促使企业经济发展内部控制延伸外部化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
(二)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促成
社会分工专业化是高效率发展时代的产物,在不断细分的行业领域,企业的经济发展也必须使用这种社会专业化的分工。例如,飞机的制造商并不一定需要承担飞机的所有部位生产,它可以通过外包的形式,将部分零件交由其他负责此零件生产的厂商。在价格上,在效率上,都有着自己生产所不能带来的优势,因此,企业在可以寻求这种资源有效配比的过程中其实就是适应了社会分工专业化,这也从反方向来证明,企业经济发展内部控制延伸外部化是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产物。
其次,企业追求经济的同时也在控制着企业运作成本,如何实现成本和创造的经济价值达到峰值,这需要企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寻求解决方案。而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这一企业难题。企业不用“事必躬亲”,通过寻求外部解决方案的过程,企业在也在减少自身对于人员和器械方面的支出,有效的控制了企业成本。这种在资源上的整合利用,将使得企业内部控制愈加轻松,因此,企业经济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为了寻求成本和利益的最低最高峰值,将内部控制延伸外部化是其必然趋势。
(三)企业对高效率追求的结果
越大规模的企业在其领域所涉及的面就越宽广,但因此带来了一个问题,涉及的面越大代表着企业不可能在每个面都做到出色完美。甚至在个别小规模中,大企业所做到的极致不如一些专业但小型的企业。其次,企业的任务是有一个完成期限的,“事必躬亲”的结果可能导致部分任务难以完成。因此,企业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为了提高企业效率,将内部控制延伸外部化是其整体趋势。
(四)内部控制存在不足
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经济的发展速度是一个相互协同发展的过程,实现企业自身发展和企业的经济发展必须依托于健全的企业制度。许多不能够长期发展的企业,例如一些家族企业,在企业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不能够顺利执行,这迫使企业会将精力花在协调纠纷甚至其他事项上。内部控制不足的结果势必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但部分家族企业也存在着职能混淆的事实,但依旧在运作中没有出现大失误的原因,除了有政府经济的宏观指导,也因为其将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延伸外部化。这使得外部化的发展促进了企业内部化的发展。当然,企业经济外部延伸化并不能完全解决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如何使得企业走得更远,依旧需要企业内部管理上下功夫。
其次,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企业内部制度没有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行更新完善,也表现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欠缺和职能混淆。重复的职能,界定不清的管理层次,没有科学依据的管理方案都在无形中加大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难度。寻求内部控制延伸外部化是其解决的方案之一,归根究底,企业要实现经济的最大化离不开本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和管理人员的有效运用。
(五)外部化提升了企业经济效率
除了类似福利机构的企业以外,企业的最终目的的经济的提升。内部控制的外部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必然要求,恰当的处理将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企业经济水平的提升除了从自身的努力以外,在社会经济结构下,也逐渐离不开外部条件的帮衬。政府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帮持企业,而其他有着结构相似处的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都可能在某种角度上提供帮持服务。企业经济的外部化延伸,在某种程度上是将社会资源进行了整合。而这种资源整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也是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率提升的。
其次,外部化的经济方式将改变企业固有的传统运营模式,有的企业甚至能够实现将所有内部控制全部延伸外部化而实现自身的企业发展,这也是社会上允许存在的一种结构。
二、处理企业内部控制延伸外部化的几点建议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 的问题我国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管理松弛、内部控制弱化、风险频发,资产流失、营私舞弊、损失浪费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实现企业自身经济的运作,如何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模式下,愈加体现出企业内部延伸化的重要性,以下将从对企业内部延伸外部化的几点建议中阐述本人对企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不偏离政府的宏观引导
政府在企业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政府只是在宏观角度进行调控,真正实现企业发展的仍旧是企业本身。为了实现企业的经济发展,这就要求企业不偏离政府的宏观引导。一旦脱离违背了政府的宏观引导,便脱离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势必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甚至使得企业陷入泥潭。而政府的宏观引导从社会经济整体结构上来看,是适应了经济发展的。企业跟从政府的宏观引导便是跟从了社会经济的大主流方向。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为了实现企业经济的发展,归根究底还是需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因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不可控因素,它要求制定人员必须具有高决策水平和长远目光,同时也对执行人员的执行能力有着高要求。因此,企业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上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其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除了能够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標以外,也能实现其经济目标。尤其是大部分延伸外部化的业务中,企业能够通过内部控制的方式去实现外部管理,无形中使得二者相互促进。
(三)界定企业自身经营范围
企业是有着一定经营范围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是在大型企业中,企业所涉及的面越多,其界定的方向就模糊。如何将企业经营范围进行清除界定,除了依靠企业内部控制以外,还需企业进行外部延伸化的发展,例如通过外部延伸化的方式来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甚至是帮助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其次,界定清楚企业经营范围的另一个方面则是实现企业经济的外部延伸化,将部分任务实行外包等措施,反过来帮助企业进行经济发展,这是一种可以实行的长效措施。
三、结语
内部控制作为一项复杂的企业运作保障机制,其制度的完善和贯彻执行决非纯粹的企业内部事务,它与企业外部控制机制密切相关。而实现企业的经济发展,逐渐采取内部控制手段和外部延伸化的方式相结合的手段,是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引导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采取这种有效手段来提升自身的经济,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者单位为西安重装配套技术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