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引领下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职学生就业隐性胜任力
2018-05-14赵婕
赵婕
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中国向制造強国迈进,是职业教育的使命。立足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将工匠精神内化于高职学生心中,是成功就业的根本保障。本文探讨了工匠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和途径,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隐性胜任力。
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经济的发展不再只是关注数量,要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这使得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受到关注。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助力中国制造业发展,在整体的经济形势转型发展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
修炼匠心,格物致知,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要有技术技能,会操作,能干活,更要有匠心,愿意专注,能创新,能精益求精,有职业素养和职业情怀,甘于平凡,能在平凡的岗位上通过打磨追求极致,是高职学生成功就业的根本保障;养人德性这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从细微处入手,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中国梦,融合中国发展,让学生认同中国,认同职业。因此,立足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探索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和途径,是提升高职学生隐性就业胜任力的关键。
一、工匠精神引领高职学生就业隐性胜任力
胜任力是指个人深层次特征,能显著区分表现卓越和表现平平者,美国心理学家斯宾赛认为胜任力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和技能,以此构建了著名的“冰山模型”。若将个人素质能力比作冰山,知识和技能是冰山的上部分,容易获得,动机、特质和自我概念则是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部分,是决定冰山移动的力量,是决定人们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
中国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存在“重实用,轻耐用,重传技,轻育人”的误区,源于职业教育在过去的很长时间被定位为低端教育,是高考结束后筛出来的成绩不好的学生,所培养的学生被定位为操作工,上学仅是为了谋求一份生计,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本领,很多高职学生掌握了相关领域的技能,但是职业素养、社会适应能力、工作态度、工作动机等欠缺,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认同感低,就业后找不到价值认同,难以适应职业的各种挑战,工作变动频繁,得不到社会认可。犹如只漂在海面的冰山一角,容易摧毁。
顺应时代发展而被唤起的“工匠精神”解决了职业教育一直以来的尴尬局面,为职业教育的培养提供了抓手,为技术技能注入了灵魂,“工匠精神”不是简单指向“实用、够用、会用”的范畴,而是集技能、思维、态度、道德、信仰等于一体,成为隐藏在冰山下坚定的力量,让高职学生的工作变得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靠强大的内心信仰支撑,指引高职学生逐步成为国家需要的“能工巧匠”。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由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职业精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吻合,具体体现在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对职业的顽强坚守,是行为表现和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正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时期。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此任务指引下,应该引导高职学生认同工匠精神,理解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系统工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由之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诉求,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是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在中国向“制造强国”的行进中,能否为国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合格人才是教育的重任,工匠精神蕴含的价值取向、职业观念、态度精神等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主阵地
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涵,立足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求,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合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高校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 ,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蕴含的社会责任,价值观念,认识到工匠精神是自己安身立命之本,主动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担当起时代大任,这一系统过程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切实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让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工匠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探讨
工匠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需要全校上下达成共识,需要立足发展大局,转变观念思路,构建体制机制,做好顶层设计,有效贯彻落实,结合日常工作实践,认为融合路径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用工匠精神武装教育者头脑
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用工匠精神武装自己头脑,把学生看做自己精雕细琢、精心培养的“产品”,从学生需求出发,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关照学生、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尊重差异,精准服务。充分认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这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引导和教育培训,上下联动,形成合力,重战略,重落实。
(二)建构当代工匠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模型
工匠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需要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大背景下,把工匠精神摆进去,建构工匠精神的理论模型,具体考虑以下方面:一是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包括提出、发展、内涵,不同时代的特征等,进而细化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二是工匠精神的培养要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对应,涉及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素质等层面,进而明确工匠精神的培育思路。
这需要综合学生需求和社会需要,立足时代背景,明确发展要求,以严谨的态度搞好研究,搞好调研,重基础,重科学。
(三)设计工匠精神培育实现路径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以此为纲领,对应所建构的融合模型中的培养要素,融入各种育人体系,找到依托,设计实施方案,打通实现路径。
这需要充分把握学生新特点,找到新方法,依托新技术,通过课程、讲座、实践、体验、养成等形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善于接受的形式,重落实,重效果。
(四)营造崇尚工匠的环境氛围
人的行为是个体特征和当时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且深层的,必须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崇尚工匠的氛围,挖掘先进典型,开辟文化专栏,教师率先垂范,借助环境的感染力、亲和力、渗透力,培育工匠精神。
综上,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重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新时代呼唤新工匠,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职业教育不再只是培养会操作的劳工,而是培养承载时代大任的“能工巧匠”,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应对时代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要不负时代重托,做好和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在长期实践中构建工作机制,建构工作体系,切实提升教育效果。(作者单位为天津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