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能力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8-05-14张立平
张立平
随着建筑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在此过程中,只有具备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脱颖而出,更好的适应建筑工程相关工作。本文在深入分析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基于岗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积极作用。
伴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在施工过程中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多。不管是从事施工、监理还是造价、项目管理工作,都需要具备较强的岗位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相关工作,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分析基于岗位能力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建筑工程行业更好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
在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想真正实现岗位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就应该将主要的培养目标放在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之上,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在实践的工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作用,成为建筑工程领域的优秀人才。但是从当前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来看,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应当着重强调培养的实效性,在聘请培训教师的时候,应当考察教师的实践经验。有些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学内容基本停留在理论阶段,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不够了解,只能给技术人员讲解一些理论知识。一些单位聘请的企业导师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及时给技术人员授课,这就导致技术人员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理论知识经常会出现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同时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在选择专业人才的时候,比较重视人才的毕业院校及获奖情况等。对于该人才的实践能力方面则知之甚少。很多高薪聘请的人才都是死啃书本,结果到实践阶段理论和实践脱节从而不知所措。刻意教条的理论主义,导致很多岗位工作效率低缺乏创新。
(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大纲,对于单位来说,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培养质量的重要指导。但是从当前的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之前的水平,培养目标大多偏重于技术人员的理论教育,缺少实训的课程内容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都在特定的岗位上任职,工作任务比较繁重,缺乏继续学习的兴趣与时间,是需要单位给予一定激励与协调。
(三)与岗位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在接受培训的时候,一般都是针对建筑工程整体的培训的,针对特定岗位的培训比较少,在实际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无法通过培训获得解决。建筑单位应当进一步强化与高校的合作,让技术人员在业余时间走进校园,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行业发展特点和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巩固自己的专业实践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对于人才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显然还没有实现这一目标。
二、基于岗位能力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单位应该积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之前的培养模式,将专业能力和岗位能力提升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积极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形式。同时,根据技术人员的岗位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在此过程中,注重岗位能力提升,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岗位实践,深化技术人员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理解程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二)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提高人才岗位能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单位应该积极加强与高校之间的联系。高校的科研能力比较强,技术创新比较多,通过与本地的高等学校建立联系。一方面,可以让高校教师到单位授课,对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讲授最新的技术发展前沿。另一方面,单位也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自己培养以及储备后续的技术人才,进一步与高校实现互惠共利。
(三)加大对建设工程技术人才的制度支持与激励
建设工程技术人才在单位承担着一定的工作任务,接受培训的时间并不充足,因此,单位应当给予一定的制度支持与资金支持,可以为接受培训的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时间。此外,为了更好的促进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单位可以制定一定的激励措施,为技术人员报销培训费用,并将技术人员的培训成果、获得的结业证书以及资格证书作为一项绩效考核的加分项目,从而激发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培训,提升业务能力的積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单位应该强化与高校的联系,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有利于技术人员提升技能的措施,提高技术人员对于建筑工程实践的认识和理解,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岗位能力。(作者单位为唐山市丰南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