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乌鲁木齐产业竞争力评价

2018-05-14杨翔雁

今日财富 2018年28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分量增量

杨翔雁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将西北五大城市作为参考区域,对2000-2014年乌鲁木齐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4年乌鲁木齐第一产业竞争力水平较低,2000-2009年,乌鲁木齐第二产业竞争力优势较为突出,2009-2014年乌鲁木齐第二产业的竞争力优势消失,第三产业竞争力优势日趋明显,成为乌鲁木齐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乌鲁木齐产业竞争力在西北五大城市中处于较弱地位。讨论了乌鲁木齐产业竞争力较弱的原因,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培养本地科技人才,抓住历史机遇是提高乌鲁木齐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科学评价产业竞争力对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产业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业已成经济学分支领域、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常用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有“ 钻石模型” 、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偏离-份额分析法等等。殷志扬和王凯通过产业链的视角运用钻石模型对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国际竞争力做了实证研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陆立军和于斌斌通过修正的“钻石模型”对我国轻纺城市场做了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互动的实证研究。雷宇等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资源性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影响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付桂军和齐义军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煤炭资源区域进行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研究。孙慧和欧娜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新疆整体产业进行动态分析,并选出了支撑新疆发展的3个主导产业。段树国与龚新蜀运用偏离-份额法对新疆的资源型产业进行了产业竞争力评价,总结出现阶段新疆资源型产业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政策建议。李武军和黄炳南对我国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做了偏离-份额分析,认为中部地区面临产业升级压力等问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政策的强力引导。现有研究表明,偏离-份额分析法(SSM)以其在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独特优势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常用数理方法。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地理环境独特,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新亚欧大陆桥的全线贯通和“一带一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提出,使乌鲁木齐成为中亚地区的商品集散地。乌鲁木齐借此机会力争打造现代化的国际商贸城,从而辐射和带动中国西部其他区域的发展,形成“一带一路经济带”的生产力布局。本文分析乌鲁木齐产业竞争力的状况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说明

本文选取了西北五省省会城市,分别是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青海西宁和新疆乌鲁木齐作为大区域,简称西北五大城市,选取2000-2014年15年间的三次产业做SSM分析。数据来源于2015年《乌鲁木齐统计年鉴》、2015年《宁夏银川统计年鉴》、2015年《西安统计年鉴》、2014年《兰州统计年鉴》、2014年《西宁统计年鉴》以及2014年兰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4年西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等对评价结果的可能影响,对所有的年度数据以2000年价格水平为基准进行修正。

将2000-2014年分为三个时段分析乌鲁木齐产业竞争力,2000-2004年、2005-2009年和2010-2014年。数据相关计算以Excel处理完成。

(二) 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也称为考察区域,以其所在地区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或称为标准区域。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行业门类,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地区份额分量是指在计划区间内,若考察区域与标准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例增长时,到计划期末应增加的量。结构偏離分量是指各区域的经济部门在假定按标准区相同部门的相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产量,与相应的经济按标准区经济整体相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总量之差。竞争力偏离分量指区域计划期末实际达到的经济量,与该区域经济在假定按标准区相应经济的相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总量之差。

偏离-份额分析法模型如下:

用该区域各行业的Ni、Pi、Di和PDi分别得到该区域相应行业的经济增长量Gi,代表了各分量对行业总增长的贡献。

本文将乌鲁木齐市 GDP 用 Y表示,R为标准区域(西北五大城市)GDP增长率,r为乌鲁木齐GDP增长率。各时段基期用 0 表示,末期用 t 表示,i 表示第 i 个产业,N 表示乌鲁木齐第 i 产业份额分量,P 表示乌鲁木齐第 i 产业结构偏离分量,D 表示乌鲁木齐第 i 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G 表示乌鲁木齐某个时段基期至末期第 i 产业的经济总增长量。

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一)乌鲁木齐产业竞争力的总体状况

图1显示,2000—2008年,乌鲁木齐总产值由289.85亿元增长到760.08亿元,经济发展基本达到西北五大城市的平均水平,发展趋势相同,然而在2009年产值为828.48亿元,明显落后于平均水平,在2010年差距最大,2011-2014年产业逐渐减小,2014年产值为1598.30亿元,接近平均水平。

利用EXCEL软件对乌鲁木齐产业竞争力进行SSM分析,如表1所示。

产业竞争力分量分析: 2000—2004年和2005—2009年间,乌鲁木齐市产业竞争力分量分别为-24.19亿元和-26.88亿元,增率为负,说明2000—2009年,乌鲁木齐的产业竞争力在西北五大城市中处于落后水平,处于竞争劣势。2010-2014年,乌鲁木齐产业竞争力分量由-26.88亿元增加到104.69亿元,增率也转为正值11.26%,说明2010年以来乌鲁木齐市产业在西北五大城市中处于竞争优势地位。

产业结构分量分析:三时段来看,1.52%、0.06%、0.95%增率緩慢,2000年以来乌鲁木齐产业结构增率较低,2005—2009年甚至几近于0,2000-2014年才有缓慢提升,但整体来看,乌鲁木齐产业结构长期处于西北五大城市的平均水平,不具有显著优势。

总偏离量分析:在2000—2004年和2005—2009年间,乌鲁木齐总偏离量分别为-19.65亿元和-26.18亿元,增率分别为-6.78&和-5.18%,均为负,呈落后趋势。说明在2000—2009年十年间,乌鲁木齐的产业增长量远远落后于西北五大城市的平均水平。而2010—2014年间总偏离量迅速增大,增量为113.59亿元,增率达12.21%,说明此时期内,乌鲁木齐产业发展较快,远高于西北五大城市平均水平。

总增长量分析:三个时间段内的总增长量逐渐增大,增率稳步提升,说明2000年以来,乌鲁木齐的整个产业经济增长量在不断提升。

(二)乌鲁木齐三大产业竞争力具体分析

利用Excel软件,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2000—2004年、2005—2009年和2010—2014年三个时间段内的乌鲁木齐三次产业分别产业竞争力分析。

产业竞争力分量分析:2000—2004年间,乌鲁木齐市第一产业竞争力分量增量1.74亿元,增率24.68%,第二产业竞争力分量增量1.12亿元,增率1.07%,第三产业竞争力-27.05亿元,增率-15.13%。说明此时间段内,在西本五大城市中乌鲁木齐第一产业竞争力相对高于第二、三产业,增率明显,第二产业无明显竞争优势,第三产业处于严重竞争劣势地位。

产业结构分量分析:2000—2004年间,乌鲁木齐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增量-2.57亿元,增率-36.49%;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增量1.53亿元,增率1.47%;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增量5.59亿元,增率3.13%。说明此时段内,乌鲁木齐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在西北五大城市中处于较弱劣势地位,且呈较大落后趋势,乌鲁木齐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在西北五大城市中处于平均水平,乌鲁木齐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处于优势地位。

总偏离量分析:2000—2004年间,乌鲁木齐第一产业总偏离量-0.83亿元,第二产业总偏离量为2.64亿元,增率为2.54%,乌鲁木齐第三产业总偏离量为-21.46亿元,增率为-12.00%。说明此时段内,乌鲁木齐第一产业的增长率低于西北五大城市平均水平,且差距较小。乌鲁木齐第二产业的增长率略微高于西北五省省会城市的平均水平。乌鲁木齐第三产业的增长远落后于西北五省省会城市的平均水平。

总增长量分析:2000—2004年间,乌鲁木齐产业增量从大到小分别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说明第二产业增速较快,发展较快。

产业竞争力分量分析:2005—2009年间,乌鲁木齐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增量-2.67亿元,增率-23.58%,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增量8.34亿元,增率4.29%,第三产业增量-32.54亿元,增率-10.85%。说明乌鲁木齐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西北五大城市中处于竞争劣势,第二产业具有产业竞争优势。

产业结构分量分析:2005—2009年间,乌鲁木齐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增量-3.80亿元,增率-33.50%,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增量18.62亿元,增为9.57%,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增量-14.13亿元,增率-4.71%。说明此时间段内,乌鲁木齐第二产业在西北五大城市中具有明显产业结构优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处于产业结构劣势地位。

总偏离量分析:2005—2009年间,乌鲁木齐第一产业的总偏离量-6.47亿元,增率-57.08%,乌鲁木齐第二产业的总偏离量26.96亿元,增率13.86%,乌鲁木齐第三产业的总偏离量-46.68亿元,增率-15.56%。说明此时段内,在西北五大城市中,乌鲁木齐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处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上的双重劣势地位,第二产业处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上的双重优势地位,第二产业的增长率较高于西北五大城市的平均水平。

总增长量分析:2005-2009年间,乌鲁木齐第一产业增长较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量几近相同,但第二产业增率较大,说明在此阶段乌鲁木齐第二产业发展最快。

产业竞争力分量分析:2010—2014年间,乌鲁木齐第一产业竞争力分量增量-1.35亿元,增率-9.77%;第二产业竞争力分量增量-25.13亿元,增率-6.02%;第三产业竞争力分量131.18亿元,增率26.28%。说明此时段内,在西北五大城市中,乌鲁木齐第一产业不具备竞争力优势,乌鲁木齐第二产业竞争力处于劣势水平,乌鲁木齐第三产业竞争力具有明显优势,产业竞争力增量显著。

产业结构分量分析:2010—2014年间,乌鲁木齐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增量-3.03亿元,增率-21.83%,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增量-52.58亿元,增率-12.60%,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增量64.50 亿元,增率12.92%。说明此时段内,在西北五大城市中,乌鲁木齐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不具备产业结构优势,且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处于严重劣势水平,第三产业处于明显优势水平。

总偏离量分析:2010—2014年间,乌鲁木齐第一产业的总偏离量-4.38 亿元,增率-31.60%。第二产业的总偏离量-77.70亿元,增率-18.62%,第三产业的总偏离量195.68亿元,增率39.20%。说明此时段内,在西北五大城市中,乌鲁木齐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严重落后西北五大城市的平均水平,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结构都处于劣势水平,乌鲁木齐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均具有明显优势。

总增长量分析:2010—2014年间,乌鲁木齐第一产业增长量最少,第三产业增量最多,且增速最快。说明此时间段内,乌鲁木齐第三产业发展最为迅猛。

三、讨论与建议

(一) 不同時段乌鲁木齐产业竞争力存在差异的原因讨论

可以发现,乌鲁木齐第一产业在2000—2014年间,一直发展平稳,而产业竞争力较弱,主要因为乌鲁木齐地理环境恶劣,第一产业占总产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落后等问题。乌鲁木齐第二产业在2000—2009年这十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产业竞争力较高于西北五大城市的平均水平,主要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整个西部地区获利,受到国家政策支持和财政倾斜,这项政策对西北五大城市的工业拉动效应明显,而乌鲁木齐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使得重工业乘上了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发展迅速,而2010年以后,粗放式发展的弊端已经凸显,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重工业发展模式已经严重制约的乌鲁木齐产业的发展,乌鲁木齐第二产业竞争力逐渐降低。乌鲁木齐第三产业在2000—2009年间,虽产值所占比重较大,但产业竞争力水平在西北五大城市中处于劣势,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确立了乌鲁木齐不仅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枢纽,特殊的历史机遇促使乌鲁木齐交通运输业、铁路航空物流等行业蓬勃发展、日益壮大,衍生服务业随之增多,乌鲁木齐第三产业竞争力在西北五大城市中优势明显。

(二)提升乌鲁木齐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建议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根据乌鲁木齐现有区位条件、人文面貌和政策优势,调整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第一产业方面,应因地适宜的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和畜牧业。乌鲁木齐作为新疆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农牧产品的主要汇聚地,应加大对优势产品的扶持,鼓励中高端农产品制作加工,开拓市场,提升乌鲁木齐第一产业竞争力。

第二产业方面,应提倡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对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提倡低碳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整顿各类三高企业,做好环境保护,积极鼓励新能源开发等的创新性企业,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

第三产业方面,乌鲁木齐作为自治区的商业中心,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枢纽,第三产业比重具有绝对优势。乌鲁木齐必须借助特有的文化优势和政策倾斜优势,大力发展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努力发展中高端服务业,形成良性服务产业链。保持乌鲁木齐第三产业竞争力的优势。

2.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科技支撑。以科教兴国为主导,不断提升乌鲁木齐市的教育水平,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提高居民科技文化知识,努力培养优秀的创新性人才。鼓励市场创新和科研开发,以市场为导向,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出口,提升乌鲁木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抓住历史机遇,发挥经济增长极作用。抓住“一带一路”等历史机遇,从区情出发,突出区域特色,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和政策扶持,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良性的产业体系,提升乌鲁木齐产业竞争力。(作者单位为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融合发展研究,课题号:14BJY054。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分量增量
智珠2则
研发信息的增量披露能促进企业创新投入吗
Поезд Харбин-Россия стимулирует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ой торговли в провинции Хэйлунцзян哈俄班列拉动黑龙江中俄贸易增量
画里有话
一物千斤
特大城市快递垃圾增量占垃圾增量93%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