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一个极具人文情怀的价值投资者
2018-05-14郑磊
郑磊
伯克希尔·哈撒韦是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旗舰”,在这艘战舰上,掌舵的巴菲特无疑是聚光灯下的宠儿。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艘战舰的另一位关键人物——查理·芒格同样不可或缺。芒格为人低调,投资者往往要通过参加一年一度在奥马哈小镇召开的伯克希尔公司年会股东大会才能一睹其真容,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红周刊》此次对于芒格的专访更加显示其难能可贵之处。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芒格多次提到了儒家和孔子,芒格自己也承认“巴菲特和我的行为方式很像那些非常认真信奉儒家思想的人”。这一点并不奇怪,欧美投资界中的确有一些精英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道学说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芒格的能力圈并非只囿于此,芒格是一个对人文学科有着广泛兴趣和广博了解的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投资。从芒格多年的投资业绩来看,他是正确的。
近期,笔者正在翻译一本关于伯克希尔·哈撒韦主要投资案例的书籍,从这本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巴菲特和芒格并没有采取非常严格且古板的投资分析方法,很多投资都是出于经验和直觉,这些投资大多数又非常成功。这就引申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巴菲特和芒格所具备的投资才能究竟来自何处呢?
答案是知识和常识以及将知识转换为常识的能力。有些人学了不少知识,但不懂得如何灵活运用;有些人具备常识,但这些常识往往太过浅薄,无法应对复杂的投资环境和对象。只有像芒格这样具备广泛的人文学科知识且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将积累的学识灵活运用于投资实践之中。所以,笔者更加倾向于认为芒格的学识远远超过巴菲特,而巴菲特在商业直觉和投资常识方面的优势无人能及,因此两人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
价值投资当然是一件很值得向往和追求的事情,真正的价值投资者都想寻找到值得长期投资的标的,只是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投资者难以在纷繁多变的市场中轻而易举地找到理想的投资标的。但芒格给出了他的看法,他说:“你不需要投资很多东西才会富有。”走到今天,95岁的查理·芒格真正投资的标的也不过寥寥几个。这也是价值投资不容易之处——要想把“少就是多”做到极致,投资者的个人素质必须要达到很高的标准。以芒格为例,他极其熟练地掌握包括心理学、工程学、数学、物理学在内的各种不同的学科,能够在投资时,考虑到许多投资人不会考虑到的因素。众所周知,芒格本人还是律师,有深厚的法律知识和实践基础。笔者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知识交织成一个网状的知识结构,这就是他一直主张的投资者应该形成的知识格栅理论。
这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绝大多数投资人所不具备的。为何芒格和巴菲特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商业环境里,挑拣出长久熠熠生辉的明珠。因为他们有那样的洞察力和眼光,而其背后必然有深厚的学养和实践功力作为支撑。看似平常,甚至有些“粗疏”的投资决策,却是常人所无法复制的。很多伯克希尔投资标的,在当时很难被外人理解,但是事后又都被证明是成功的,比如在香港投資中国石油。这就是我们和芒格、巴菲特在知识和常识上的差距。芒格已经95岁高龄,却仍坚持每周阅读20本书,这种对知识的渴求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并付诸实践。
(作者系行为经济与行为金融学者,译作有《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