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术家谈“德艺双馨”:塑造角色前先塑造自己
2018-05-14
演艺圈是个充满诱惑的地方,有人在其中失去了自我,有人在其中迷失了方向。但有那么一批表演者,他们拥有一颗始终如一的赤子之心、巨匠之心。面对名利,他们淡泊而低调;在艺术的世界里,他们富足而高贵。
用一辈子演好一个角色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刘劲说:“能扮演周总理是我一生的荣幸。我再现他,他影响我,艺术把我们连接到一起,这种感觉真的很美妙。”下面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表演系学习四年后,我被分到了总政话剧团,起点虽高,我却始终没等到合适的角色。直到1995年,我在电影《宋氏三姐妹》中扮演张学良。当时,化装师王希钟碰巧和我在同一个剧组。王希钟老师看我相貌、气质与周总理比较相似,觉得我还可以演周恩来。那部戏杀青不久,我就接到《遵义会议》摄制组打来的电话,原来是在王希钟老师的推荐下,导演邀请我去试镜长征时期周恩来的角色。试装之后,连我自己也惊叹“没想到会那么像”!我与“周总理”这个角色的相遇,让我想起辛弃疾的那句词“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遵义会议》成了我“总理之路”的起点。23年来,我在60多部作品中饰演过周总理,涵盖周总理人生的各个阶段。我演了23年周总理,越演越觉得温暖,越演越感到难演,这是我的心里话。
作为塑造周总理形象最多的演员,我深知,只靠“形似”和“模仿”无法完美地塑造角色,更重要的是把總理为国家、为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精神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看见总理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为了从精神上贴近周总理,我做了很多功课。平时没事就查阅关于周总理的资料。长期浸润在周总理的精神境界里,一个活生生的总理形象慢慢住进了我的心里,我在塑造周总理形象上也越来越有自己的理解和特点。
周总理的精神也鼓舞着我。2016年,为纪念长征胜利90周年,话剧《从湘江到遵义》登上了首都的舞台。为了体现长征转移的大开大合,这出戏的舞台设计高低错落,非常复杂。其中有一场戏是周恩来和李德爆发了激烈的争执,话剧首演时我不小心在台上摔了一跤,脚部骨裂,医生明令禁止我再次上台。第二天的演出怎么办?作为主演,我明白这个戏我缺不得。最后,我拄着拐杖上台,身边多了一个警卫员搀扶我。演出获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然而,少有人知道,演出服内我的衣服已经被冷汗打湿,但我很自豪自己没有辜负这个角色。
演员和角色的相遇是一种缘分,能遇到一个好角色是演员的幸运。我特别感谢周总理,不是因为扮演他让我获得了多少荣誉,而是通过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我的心灵境界也得到了提升。23年来,周总理的情怀、精神、品德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影响着我、温暖着我。
“在塑造角色之前,先塑造好自己”
空军电视艺术中心国家一级演员吴京安说:“作为演员,要有一颗真诚为观众服务的心,演戏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在塑造角色之前,先塑造好自己。”下面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去年一天,正在沙漠中拍戏的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邀请我参演一部电视剧《初心》,扮演甘祖昌将军。《初心》大部分戏是在甘祖昌的家乡江西莲花县拍的。三伏天,空气闷得让人近乎窒息,地面温度有四五十摄氏度,豆大的汗珠不停从人身上滚落。而五六十年前,甘祖昌将军脱下军装返回的那个家乡,条件想必比今天要艰苦得多。
在湿、闷、热的环境中,我仿佛看到甘将军那伟岸的身影,而我内心里也不断涌动着与将军进行跨越时空对话的冲动。那种冲动蓄积着,积攒着,最后如烈火般喷薄而出,幻化成主人公的台词、动作、表情,为观众立起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农民将军”形象。
初心,我个人解读就是人最本真的东西,我们干一件事情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我身体里流淌着红彤彤、炽热的血,我愿意把自己这点本事用在角色塑造上,多塑造一些能感动自己,能感动观众的角色,让自己的表演与真实的角色无限接近,这就是我的“初心”。
演员对角色要不停推敲。我演绎过农民,演绎过军人,也演绎过古装剧中的文臣武将,不管什么角色,我都待之如刚出土的秧苗,细心地呵护它,打理它,除草施肥洒水,一轮又一轮,一茬接一茬,直到它长出不一样的神采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就是这样才立在了舞台上,活跃于荧屏上。
演艺圈毕竟是个名利场,到处充满诱惑,作为演员,在塑造好角色的同时还要明白,名利终究只是一袭华美的袍子,褪去之后再伟大的演员都是最平凡的躯体。所以,演员做好现实中的自己,丝毫不比饰演好一个角色要容易。
最怕的事情就是对不起观众
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凯丽说:“我选择了演员这个职业,就意味着我必须接受随之而来的一切辛苦、一切负担、一切无奈甚至永不停止的挑战。”下面她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我曾经跟别人聊起我拍的最难的一部戏《八女投江》。那是32年前,当时我24岁,在剧中饰演“冷云”。那部戏拍了整整7个月——对于一部电影来说,7个月的周期实在不算短了,而我就在牡丹江边上待了7个月。电影的最后一幕是“投江”,为追求逼真,剧组用爆破手段把据说千年都没人涉足的沼泽地给炸开了。当时那个气味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一下子翻上来几乎能把人熏晕过去——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沼气”。但我是“冷云”,是指导员,是投江时要走在第一个的人物,所以一直得待在沼泽地里。拍了几个小时,最后人都要晕了,几乎都站不住。现在想想,觉得能活下来真是太不容易了。
和我聊天的人称赞我说:“老师您真是太敬业了!”我一下子就愣住了,这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30年前,《渴望》中善良孝顺的刘慧芳,好像一夜之间让全国观众都认识了我,但我不想沉浸在一个角色所带来的光环中止步不前。所以,后来有了《裸婚时代》中霸道强势的丈母娘田淑云,有了《咱们结婚吧》里刀子嘴豆腐心的妈妈薛素梅。此外,我坚持在各种舞台上历练自己,演话剧、唱歌、参加综艺节目、二十年坚持参加中国唐宋名篇朗诵会等等。
每一次尝试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挑战,有时候是角色气质性格和我本身大相径庭,有时候是大段大段的专业台词让我焦头烂额,我经常在说“太难了”“我演不了”“我做不到”,但每一次我都逼着自己全力以赴,因为这是我的工作,这些是我的分内之事。
很多人的成长成功都是源自身边亲友的支持和鼓励,对于我来说,可能这个“亲友团”里还得加上全国的观众,加上所有支持我喜爱我的人,我永远记得他们对我的点点滴滴的好。
我一直觉得,没有人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喜爱我的人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我,我也必须怀着感恩的心接受他们的每一次善意——可以说,时刻想着回报观众的爱是我坚持走到今天的最大动力。每一次演戏,我总感觉眼前是他们,全是他们,我要是演得不好就对不起他们。
当年,《渴望》播出后,我收到许多观众的来信。他们在信中表达了对刘慧芳这个角色的喜爱,也表达了人们心里最真实的期许:希望好人有好报,希望好人一生平安。由此我意识到,一个人的“真善美”也许只能辐射身边的人,但一个角色的“真善美”却可能感动全国千千万万的观众。这让我下定决心,既要在生活中做一个好人,也要在作品中塑造好角色。
(《光明日报》2018.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