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只屠宰检疫的目的与具体操作措施
2018-05-14程岩裴晓丹
程岩 裴晓丹
摘要:目前,我国各界都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的相关事宜,尤其是动物食品的安全,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发现,保证动物食品安全的主要方式就是设置相应的定点屠宰场,在群众当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设置的定点屠宰场应该在屠宰检疫工作方面具有科学性,并且遵循规范的检疫方法,这样才能够使检疫工作得到长远的发展,加强检疫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保证供给市场上健康的肉类食品,将基层的屠宰检疫工作落实到位。现主要介绍屠宰检疫的相关注意事项。
关键词:猪只;屠宰检疫;目的;操作
中图分类号:S8 51. 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3-0116-01
1 屠宰检疫的目的
根据多年的实际临床经验可以总结出:推行屠宰场进行动物检疫的首要目的是對流行的疾病加以相应的预防和控制,进行屠宰检疫的同时还要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养殖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体的健康情况,此项工作的执行就需要法定的机构和人员按照法定的检疫项目、标准和方法,逐步的相应的检疫动物、动物产品等,通过定性的技术方式加以处理的行政性措施,并且这种检疫措施属于行政措施。屠宰检疫工作在整个的动物检疫过程中属于比较重要的处理环节,是相关技术人员必须重视的工作。力争通过一系列的检验检疫手段从而鉴定出被检测的动物产品是否符合安全食用的标准,但是检测过程中是坚决杜绝病肉流入市场从而进入人们的餐桌,减少不必要社会危害出现。
2 屠宰检疫措施
2.1 宰前检疫
生产过程中,对于生猪的屠宰检疫工作影响比较大的环节就是宰前的检疫措施,是整个检疫环节的重要基础。技术人员对于生猪采取宰前检疫的手段,可以正确的判断出其健康状况,严格的禁止病猪进入屠宰场。正确的生猪宰前检疫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猪进入产品线的可能性,能够对于宰后检疫发挥相应的保障效果。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将宰前检疫工作落实到位,病害肉一旦进入生产车间就会对其他的健康生猪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还会给宰后检疫的相关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要求实际生产中的饲养的全部生猪都必修经过宰前检疫的相应技术处理,然后再由检测的检疫人员开具检疫证明之后才能够将其送至待宰车间进行下一步的有关处理程序。
2.2 宰后检验
宰后检疫措施主要是在实际临床生产过程中在生猪被屠宰之后再对其肉、器官等进行相关的检疫手段。检疫主要就是基于检疫病理学和解剖学这两门科学,从而针对生猪不同的器官和部位展开相应的检疫措施,但是与此同时还必须将相应的实验室检验结果互相结合运用,然后继续对肉产品的卫生状况给予综合性的正确的评价。实际的临床生产过程中,开展的宰后检疫工作主要是对病害的肉体和内脏的检疫效果比较可靠,可以比较彻底的杜绝病害肉流入市场进入人们的餐桌,对于人们食用安全肉是相对有效的保障手段,生产中结合宰前检疫措施得以共同发挥维护市场肉品的安全性的重要功能。
3 讨论
为了保障猪肉产品的安全性就需要进一步的强化相关检疫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正确建立起高水平的检疫队伍。首先,要求工作人员从思想、政治方面加以提高,坚决杜绝营私舞弊的行为出现,不可以利用自身职权谋私,对于入场、尿样、屠宰出场等各个关口加以严格的防范,从根本上杜绝病害生猪进入市场的流通渠道;其次,临床中现有的报表应该加以更好的完善,落实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生猪从产地到屠宰继而到销售的所有环节和细节进行详细的管理,避免任何环节或细节出现问题从而追究到个人,从根本解决出现的问题,避免出现无人承担责任的尴尬局面;最后,开展相应的培训课程,培养更多的合格甚至是优秀的检疫工作人员,因为检疫人员的工作水平会对肉品的卫生质量造成比较直接的影响,所以要求处于一线的检疫工作人员尽职尽责,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检疫工作的同时还要对于宰猪的健康情况加以合理正确的判断。
从源头加强管理措施,如果在基层的生猪养殖过程中添加了抗生素、“瘦肉精”及其他违禁或者是限量添加的添加剂等药物残留的动物产品,采取屠宰检疫措施也只能是进行相应的补救,并不能彻底改变结果,所以生产中必须加强源头的管理力度和结果。近些年,我国在此方面展开了大力整顿措施,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和进步,但是也不能降低相关的检疫标准。同时还要求相关动物防疫部门在用药残留等方面采取安全监测的手段,保证健康猪肉出场以及产品的安全性,确保人民餐桌上都是合格的放心肉。
生产中应该给予动物产品足够的关注和监督,并且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强化,满足人们的需求。宰前检疫工作保证能够从根本上落实到位,并且正确判断动物的健康情况,对于不容易发现的疾病和具有潜伏期的疫病,临床生产中有的疫病通过宰后检疫手段也并不容易被发现,还需要在宰前检疫处理的时候把好关,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肉品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