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教学设计
2018-05-14陈梅桂
陈梅桂
教材地位:学生学习了《第二节 细胞增殖》的有丝分裂内容,对植物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对于植物有丝分裂的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染色体数目、形态、位置等及其对应模式图像可以比较正确的辨别和说明,但是还不能准确无误地识别,还没有在脑海中建立起客观存在的有丝分裂图像的表象。而且部分学生只是在初中使用过显微镜做过临时装片染过色,但是时间久了,大部分学生已经不能熟练操作了。所以在此时安排此实验,达到复习、巩固相关实验操作技能,强化学生对于有丝分裂过程相关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图象。②学生掌握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染色体数目、形态、位置等变化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①学生初步掌握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技术。②学生学会染色技术。③学生学会显微镜的基本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严格操作、客观观察实验图象的科学实验精神。②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本实验需要运用的生物实验操作技术多,涉及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和显微镜正确使用等关键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关系到下一个步骤成功与否,关系到能否观察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图像。所以 “严格执行实验操作过程”是一个重要之处,突破办法是提醒学生做好预习,强化小组实验指导,发挥预先培训的实验小组长作用。
学生学习了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染色体数目、形态、位置等变化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初步能区分有丝分裂各个时期图像。
教学难点: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和显微镜正确使用等关键步骤的正确操作关系到此实验的成败,是一个困难之处,突破办法如上。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理论,渴望观察到客观存在的分裂图像。但是实验操作比较生疏,对每一个步骤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可能将步骤需要的时间缩短或延长。在低倍显微镜下寻找、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图像比较辛苦,学生调动旋纽寻找目标意识不够,切换频繁不利于有效识别图像计算各个时期图像持续时间。提倡学生预习、合作实验,强化课任老师和实验小组长的实验指导。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教学、直观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思考实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本实验需要观察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图像,要经过哪些步骤?
洋葱根尖的培养、装片的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显微镜观察(低倍镜、高倍镜)
2.实验时间是下午2:00以后,而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最活跃时期是什么时候?如何解决矛盾?
3.观察到的细胞是活的还是死的?什么时候发生的?什么药剂的什么作用?
4.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作为解离液的作用是什么?解离时间是多少?对以后的实验
步骤作用是什么?
老师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做的事项:
1.“怎么看到染色体——用光学显微镜”、“染色体一般没有颜色,怎办——染色”,伴随动作。
2.老师在巡堂和个别辅导时,注意启发学生纠正错误操作。老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做,而是怎么做更好?
3.在巡堂时根据学生实验情况,就实验目标个别提问。就学生操作失误个别提问。
4.好好思考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所在并想出应对的办法:
①取洋葱根尖的时间一定在上午10时到中午1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处于活跃时期。用特定固定液将分裂的细胞固定,此时细胞被 杀死 ,根尖分生区细胞停留在相应分裂时期。
②实验时,解离的目的是 使根尖酥软,细胞分散开来,解离后用蒸馏水漂洗约10分钟。
③用呈 碱 性的0.02g/ml的醋酸洋红溶液染色5分钟后制作临时装片,注意压片用力均匀。
5.学生具体在做:低倍镜下寻找到分生区细胞,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把视野调清晰,直到看清物象为止。仔细观察,移动装片,找出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细胞,再找出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注意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特点。
教学反思
此实验始终以学生作为主体,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而老师扮演组织者角色,用问题导学法导入课程。课堂循序渐进,銜接有序,吸引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实验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实验过程中,老师尽可能少讲,把时间留给学生去摸索去重复实验,强化实验技能的训练;老师强化巡堂和个别辅导,启发学生调整自己的操作。从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实验,对各个步骤处理的原因理解到位。该教学设计巧妙,讲课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讲解透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也能很好的学习该实验,通过该实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