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探讨
2018-05-14麦卫华
麦卫华
【摘 要】班主任是对学生在校思想、学习、健康、生活等多个方面全权负责管理的教师,他不仅是一个教育者,还是一个组织者、领导者和协调者[1]。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变化显著的时期,他们有很多成长的烦恼,普遍心理脆弱、自尊心强,存在既依赖于成人,又想独立于成人的心理矛盾[2]。这就需要班主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调解心理矛盾、勇敢面对成长的烦恼,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本文详细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希望对当前我国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 小学生;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力量的不断发展和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教育”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占据的重要性意义的比重越来越大,社会的生产生活对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此,教育必须做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改革实践,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符合人们对于教育的期待、满足市场对于新型人才的需求。如今社会竞争的强度愈演愈烈起来,对人们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心里健康教育是构建完整人格、塑造积极三观、打造健康心理环境有效教学实践途径之一。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践接班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而班主任作为小学生教育教学的最直接管理人、负责人,同时班主任又是小学生教学环境中最亲密的人,班主任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教育工作将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作用。总而言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经之途。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新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当代教育者所必须面临的紧迫任务。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意义分析如下:
1.提高班主任的综合素质
要实现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之中,就需要教师主动学习心理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知识,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才能够指导和建设学生的心理环境、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持续发展。因而,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身心环境的同时也提升了自我内在修养的层次、完善了自身知识结构系统,换言之,在指导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教育教学的综合素质。
2.提升了班主任的教学层次
传统的思想建设工作是单向的、线性的德育工作,这种外在灌输的方式不能从学生的内在环境来完整学生的人格建设、道德建设,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从学生的内在心灵环境出发、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力水平的实际出发,是一种由内而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心灵塑造教育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身心认知发展的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是时代召唤下教育教学必然的改革实践方向措施。这种心理健康教育相较于原来的思想品德建设,具有明显的彻底性、切实性、有效性等优势,使得班主任工作的教学层次步入了一个新的纪元,打开了班主任工作的新窗口、新渠道。
3.丰富了班主任的教学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必须实事求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制定和选择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宜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给班主任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丰富并扩展了了班主任的工作内容。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它给班主任提供了新的角度来观察和总结小学生的行为特点。这种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观念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独特体验性,有利于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课堂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水平和教学质量效率。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
帮助学生建立起如何处理好成长烦恼的良好心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方向。那么,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换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实践呢?具体策略和分析如下:
1.建立“互动”性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班级氛围
心理环境是内在的、肉眼不可见的,它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能力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了解学生的心理环境是班主任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师生关系是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能否达成教学目的的关键,只有建立起互动的、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打开心扉,把自己成长的烦恼和困惑倾诉出来,这种深入的沟通交流就是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初始条件。建立“互动”性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谐的班级氛围在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下自然而然的生成,这种和谐的班级氛围又助力于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工作的展开,极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发挥学科优势,抓住教学时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不仅包含学生思想、生活和健康方面的成长负责,还承担着教学的任务。基于此,班主任应该把握自己所任学科的优势,在熟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担任语文学科教学的班主任为例,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时,通过教材内容的故事、道理,以及其蘊含的文化背景这些方面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和认知知识的同时塑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这种基于学科优势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式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科课堂的质量效果和质量效率,还能够助力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3.组织心灵对话疏导的活动课,定期进行心理辅导
组织心灵对话疏导的活动课是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的有效实践措施之一,以便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把握好集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这种定期进行心理辅导的方式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的主体课堂,这种专门的活动课的形式给学生们提供了充足的倾诉交流的时间,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发展渴求;同时,通过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及时的纾解成长的烦恼,尤其是与成人之间的“代沟”矛盾;从而切实的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4.及时更新学生心理档案,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情况
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应该建立起学生的心理档案,及时记录好学生的基础性格、基本能力、兴趣、爱好、特产、气质、身心认知发展水平等多个方面的数据,从而给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展开提供方向,有利于因材施教的针对性教育工作的展开和实践。学生的身心认识水平和心理环境是发展的、动态的,因而班主任不仅要建立完整、真实、可靠的心理档案,还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动态更新心理档案的记录数据,从而实时的、动态的了解和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心理环境动态,以便更好的展开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一方面,各学科教师可以根据心理档案来制定符合学生情况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另一方面学生和家长也能够通过心理健康档案了解自己、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充分激发出内心的潜能来发展自己、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飞速发展对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实践当中是教育创新改革实践的重要措施之一。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第一管理人、负责人,必须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一责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展开班主任工作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从而满足了教育改革的要求、实现了塑造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教学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完美的渗透进学生的教育教学之中,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们更多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晓燕.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新课程(上旬),2015,(9):21.
[2]王莉,闫佩.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7,(6):30.
[3]李一鳴.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6,(z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