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垮秦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8-05-14
大泽乡起义的政治目标是复活楚国推翻秦王朝再建统一政权。为此,陈胜选择了正确的时机,制定了相应的军事战略。虽然陈胜起事作为對秦战争第一波冲击,在秦军强势反攻下遭到失败,但其从宏观大势上有力地助推了刘氏第二统一王朝的建立。
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农民起义
公元前209年秋,发生在今天安徽省宿州市的一场戎卒暴动,最终压垮秦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就是出现在我们历史课本上的“大泽乡起义”。
到目前为止,将陈胜、吴广起义被定性为农民起义的主要史料依据是《史记·陈涉世家》的相关内容,但从中的通篇信息判断,陈胜、吴广发动和领导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农民起义,而是以反秦复国为契机的再统一战争。
作为这一事件中的主角陈胜、吴广,可能并非是我们印象中那种“贫苦农民”的形象。陈胜,字涉,吴广,字叔,两人应该都生活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部,也就是前楚国故地。
仅从二人都有字来看,他们就不该是一般意义上的黔首,要知道,普通百姓的姓名是不可能如此复杂的,举个例子:刘邦这个名字其实是在汉高祖登基之后才改的,在他做泗水亭长的时候应该叫刘季,这个名字其实是按“伯仲叔季”的顺序排下来了,翻译过来其实就是刘四儿。
所以单从名字来看,陈胜、吴广就都属于“高大上”的那一群(譬如:项羽,字籍;张良,字子房),至少他们所受的教育,应该是要高于一般平民的。
此外,按照《史记》中的说法,这二人都是戎卒中的屯长,而按照《商君书·境内》中的记载:“(军爵)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这也就是说,屯长应该是一个常设的职务,而非临时指派,因此准确说来,陈、吴二人在当时很可能是属于基层军官。
秦汉一直到隋唐,军人的社会地位都非常高,这和宋明时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对于黔首而言,从军并且借军功受爵,是改变人生轨迹最便捷的途径之一。
历史震荡背景下的再统一战争
统一是秦人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统一前秦国只是七强角逐中的一颗命运未定的棋子,统一后秦则成为没有了敌国的大一统王朝。秦孝公以来,关东才俊云集关西,三晋移民迁入河西,改变了秦国的社会成份,怀揣不同目的和利益的各色人物在统一的终极目标下集合起来。
但随着统一完成,秦高层有着不同国籍背景和利益关系的干将重臣之间的矛盾纠葛必然发生,只因秦始皇的存在,十余年中客籍臣僚才得安然无恙。始皇突然崩逝,形势急转直下,宫殿政变瞬间发生,失去嬴政羽翼的关东籍人无所适从。
而赵人赵高趁中枢失控之机矫诏杀扶苏立胡亥,伺机改朝换代。秦兼并六国之后,表面上天下一统、国家太平,但针对始皇的刺杀行动和各类咒言谶语表明,原六国人的反秦复国活动并没有消停,仍有很大力度,只不过转入地下隐蔽进行。如果说始皇之死是一个信号,赵高谋夺秦政则是天赐良机,复国者迅即由地下走向地上,由隐蔽转为公开。所谓复国,主要是恢复战国多元格局,至于谁主政称王,已非血脉家世能定,而要取决于军政能力和战争胜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即是对这一时势的总结。
颠覆秦王朝的行动首先起自秦王朝内部。因赵人的身份,有论者认为赵高改诏立幼是为赵国复仇,但不论赵高动机如何,赵高确是颠覆秦政的第一人。
虽然子婴计杀了赵高,使其改朝换代的阴谋流产,但正是赵高的政变引发了历史的“大地震”。陈胜利用秦军远驻南北边陲,都城和腹地空虚之机发难。陈胜以项燕之名集合楚兵,以扶苏之贤感召秦人,将原敌对双方的军政领袖并举为号,可窥陈胜政治谋略之一斑。
陈胜及他领导的起事推动了历史前进,这不仅是现代人的见识,也是自汉以来许多学者的共识,对此本文没有异议。
但将反抗“暴政”视为陈胜的历史作用,不仅混淆主次,而且于事实不符,推翻秦王朝的首起亦非重点。
他的主要作用是对因自相残杀即将自毁的秦王朝加了一把推力,并向天下昭示了再建第二统一王朝并继承秦大一统成果的政治目标。陈胜的最大功绩是坚持政治统一并制定了相应的军事战略,为反秦战争后续波次和再统一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宏观大势上有力地助推了刘氏第二统一王朝的建立。
刘邦因此而“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以祭念这位创建西汉的第一人。
“失期,法皆斩”不过是起义的借口
这场暴动与其说是一次偶然性的“官逼民反”,倒不如说是一次有预谋的反叛行动。
“天下苦秦久矣”,是证明农民起义的关键材料之一。此语出自楚人陈胜和刘邦之口,联系上下文深究其语本意,“天下”应专指为秦所灭六国,此苦非主要指秦和原六国农民的阶级压迫之苦,而是六国人尤其是楚人的亡国之苦。陈胜首起,关东原六国人闻风而动杀秦官吏,而关中农民并无反朝廷的意向和举动,主要由农民构成的70万郦山徒非但没有任何动静,反而变身成为克制张楚的秦主力军。秦为兼并列国,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残酷战争。
统一后,列国君主死的死逃的逃,王室血脉骨肉流落民间,苟活于社会底层,数十万贵族被迫离乡背井长途迁徙。沦为秦人统治下二等民之苦,与阶级压迫剥削之苦不应等同视之。
《史记·张耳陈余传》记两人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此语道出亡国之人仇秦主因。
適戍渔阳“失期,法皆斩”,逼反了九百戍卒,此说需要辨析。已有研究者指出失期当斩是陈胜用以号召戍卒起事的方法策略。此条且不说未见相关秦律文本,就是有法可依,谁来执法?谁来斩这九百人?只用两名军尉来押送近千戍卒,就没有要斩他们的意思,反而是押送军官要冒生命危险。
从陈胜和吴广的精心策划准备来看,九百人并非已感到死亡临近,已到忍无可忍一呼而动的地步,否则就没有必要装神弄鬼,将帛书条塞进鱼肚子,学狐狸叫了。陈胜也感到“法当斩”似无依据,接着又道:“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押解军尉并无催逼陈胜等人上路或准备执法的举动,反是吴广、陈胜先挑事端杀了军尉,以便起事。
陈胜吴广起事之时,秦中枢虽已陷混乱,但未到一触即垮的程度。向秦王朝宣战显示了陈胜的胆略,但不论是能征善战的军队还是出谋划策之人才,张楚都显得欠缺。皖北豫东是楚国后期政治中心和军事重地,秦楚决战的主要战场。陈胜皖北起事豫东建都,但秦编新军,北上掠地复国的武臣、张耳等人将第一波反秦力量撕裂分解,以陈城为中心的张楚处四战之地,困斗于包围圈中。
陈胜起事后即对秦发动了闪电般的进攻,仅月余,张楚军队就进驻戏地兵临咸阳,夺取关中指日可待,但章邯应急组建起来的临时军队雄风犹存,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周文军败东撤,三晋燕齐复活,项氏叔侄江左起兵,牵引章邯新军东征,关中再度空虚,刘邦兵不血刃进驻咸阳,占据了有利统一的位置,陈胜未竟的事业由刘邦继之实现。
(《人民论坛》2012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