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018-05-14陈怀亮

科技风 2018年34期
关键词:学习动力高职学生

摘 要: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学习动力缺乏让课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以南通市某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为例,分析学习動力的主要来源,指出目前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主要原因,提出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认识到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习动力;高职学生;原因分析

教育部于2015年10月19日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行动计划》明确指出经过3年的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应进一步提升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扩大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到2025年中国制造在创新能力、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面应显著提高,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应大幅度提高。高职院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全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要求,为实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的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融入先进教学理念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模式已经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教师指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线的任课教师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难以调动学习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文作者实地走访了南通市某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学院的40名任课老师,其中80%老师认为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缺少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

1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分析

本文作者于2017年对南通市某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道路与桥梁专业的学情调查,选取15级17个班级共79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重点调查受访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态度,要求学生指出对学习动力影响最大的因素,并客观评价其学习态度。,本次学情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94份,有效回收率为87.08%。

1.1 学习动力来源分析

学习动力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就业与升学压力、父母的期望、老师的引导与督促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多,32%的学生认为就业和升学压力是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20%的学生则认识老师的引导与督促也会促进学习,18%的学生认为学习动力还会受到班级学习氛围实及同学的影响,相反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使命感对学习动力影响较小。

1.2 学习态度分析

受访者学习态度的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19%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欲望,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28%的受访者认为只有通过课程考试即可,不愿意追求更高的学业成绩;31%的学生容易受到游戏、电影、等其他业余活动的吸引,而无法从专业课程学习中找到乐趣;11%的学生表示虽然愿意学习,但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难取得满意的成绩;9%的学生未认识到专业课程的重要性,缺乏基本的学习主动性,需要老师的督促,才能勉强完成学习任务。

2 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2.1 无法真实体验就业压力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就业质量的高低也是衡量教学改革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高职院校通过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多项措施促进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江苏工院开设了《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必修课,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给学生讲解专业、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即将从事的行业,介绍未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就业压力,促使他们认真对待学业。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在校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经历过残酷的求职竞争,也没有急需一份工作来供养家庭、赡养父母的经济压力。他们无法亲身体验真实的职业环境,无法真正感受到就业压力带来的紧迫感,就业压力难以真正转化为学习动力。

2.2 不愿从事所学的专业

本文作者对2010年入学的建筑工程专业建工三班38名学生做了跟踪调查,毕业后2年仍在建筑行业就业的学生比例为60%,毕业后4年只有40%,有60%学生选择了其他行业,主要原因有:(1)在建筑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不适合;(2)想拓展到其他自己感兴趣的行业;(3)建筑工程专业知识不扎实、后续学习能力不够,难以在建筑行业立足。(4)自己创业,离开已有的工作岗位。对15级建筑工程专业在校学生调查后也发现,有一部分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会从事所学的专业,主要原因有:(1)对建筑工程专业认识不足,经过2年的专业学习认为自己不适合建筑工程专业;(2)只想获得一个大专文凭,提高学历;(3)对自己、专业、行业认识不足,容易做出过于悲观或乐观的判断,为自己选择某个发展前景好的行业。部分不从事所学专业这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如果没有对这部分学生正确引导,他们会对专业学习丧失兴趣,进而影响周围同学甚至整个班级的学风。

2.3 责任感培育不足

责任是指个体应完成的分内的事情,当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时,能够敢于承担不利的后果,责任感则是个体对责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也是一种意志力的体现。[1]学生的责任感主要体现在对自己行为、学业、父母、社会的态度,对于一名普通的学生而言,通过在校学习,达到某项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工作自食其力,不再依赖父母而能独立生活,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都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要真正做到却很困难,主要由于这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责任感。责任感的缺失和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紧密相关,父母竭尽所能为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机会本身没有过错,过多的付出却忽略培养子女的责任意识,会让子女无法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只知道向父母索取,而不愿通过努力获得。这样的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时容易自制力不足,受到网络游戏、电影等外界各种因素的诱惑而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

2.4 未充分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

江苏高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7年下降,高考生源的总数量将于2018年降至谷底,很多高职高校将面临严峻的招生问题[2],江苏的高职院校通过对口单招、注册入学、普通高考、扩大省外招生配额等手段应对生源数量下滑造成的不利影响,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来吸引学生,入学门槛逐年降低,但是每年还是有很多高职院校无法完成招生计划,更无法保证生源质量。生源质量下滑和招生难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如何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是高职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高职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既然无法改变教学对象,就应该适应他们、接受他们的缺点,而不是抱怨现在学生为什么越来越难教,经常与本科院校学生比较。教学中,应首先解决如何让学生愿意学习,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感受到学习乐趣。

3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

3.1 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

很多人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提供者,通过教学改革、教学设计来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则是接受和评价教学服务的顾客,也是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评价者,特别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手段变得更加多元化。然而,一线教师普遍觉得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还是无法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主要由于没有合理明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课堂教学不是按照剧本演戏,学生不是作为观众在欣赏演员的表演,老师也不具备演员的表演技能。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离不开教与学,老师和学生必须共同参与课堂学习,如果老师的授课对象是没有学习动力或者拒绝学习的学生,让老师试图通过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来说服或吸引学生学习不是正确的教学改革方向,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明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

3.2 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

目前高职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想认识的影响,开始怀疑过于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在来自各方面观点的冲击下,难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对上课迟到、考试作弊、沉迷游戏等行为习以为常,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没有掌握所学专业的相关技能,毕业后无法在本专业找到工作,在其他行业找到工作后,通常会认为工作后的学习更有效,甚至会否定在校期间学习的重要性,在校学生也容易受到这类思想观念的影响。作为任课老师,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要了解他们对课程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不良的思想观念,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3.3 培育学生的羞耻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重视羞耻感培养优秀道德品质中的重要作用,羞耻感是规范和约束个人行为的基本底线。一个具有羞耻感的行为主体会为其言行越过内心和社会普遍的评价标准而感到惭愧和内疚,这种心理体验会成为其改进不足的动力。羞耻感具有社会性和主观性两个特征,社会性是指个人认可社会道德、是否标准、行为规范并转化个人的思想认识,当自己的行为违背这些标准时会感到羞耻,主觀性则指在现实生活中,个人虽然熟悉道德标准,但是还是无法约束自己而为之,并不感到羞耻,由于其依据的是个人所认可的评价标准,而不是外部的道德规范。[3]羞耻感教育应该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德育课程,让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可耻的,作为一个年轻人应该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对于那些缺乏基本羞耻感的学生应该重点对待,从家庭教育、行为习惯、思想认识等方面分析其原因,逐步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让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为他们的思想认识。当学生只有认识到通过努力付出、努力奋斗来满足自己需求时,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专业技能学习的重要性,才能把课程学生看作自己的本职工作。

3.4 保护学生的羞耻感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羞耻感,可能会采取嘲讽、羞辱、责骂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这种错误方式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进而丧失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也难以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自我放弃开始拒绝该课程的学习。[4]作为任课老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能够毫无顾虑地参与课堂讨论,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作为老师还应让学生学会彼此互相尊重,例如,在分组讨论时,如果一个成员提出明显不可行的方案,其他成员不应立即反驳,这样会打击这个成员的积极性,而应该耐心地说明原因,让该成员感受到尊重。

参考文献:

[1]程骋,魏语婷.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与培养[J].科教导刊(下旬),2017,(01):187188.

[2]姚远,奚敏.在苏高职院校招生遇“冷”后的思考与应对[J].南方论刊,2015,(02):8788.

[3]田学英.羞耻感教育及其实施途径[J].高校教育管理,2007(03):7174.

[4]刘贤敏.羞耻心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必要途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27(01):128130.

作者简介:陈怀亮(1983),男,江苏泗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学习动力高职学生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状况调查报告
物理探究性学习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激发国防生学员学习动力的思考
激发和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动力的技巧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