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的教学情境创设

2018-05-14王晓娜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情境

王晓娜

摘 要:培养科学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优化教学情境对培养科学精神至关重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诱思情境、问题情境和冲突情境,在情境的浸润下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求真求实精神,提高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和理性实证能力,最终实现自由发展。

关键词:科学精神;教学情境;高中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其中,科学精神是指“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1]。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为逻辑起点,包含着求真求实精神、批判质疑精神、理性实证精神等要素。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着力于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特定情境浸润下逐渐培育科学精神。

一、创设诱思情境,扭转“思考无能”现状,滋养求真求实精神

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然的价值追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社会环境、旧有教学方式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中生常常在课堂上展现出令人尴尬的“思考无能”,回答老师提出的任何问题,第一反应往往是翻教材试图找到现成的答案,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更别提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了。[2]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诱思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诱思情境的核心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创设诱思情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诱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动”起来,做真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而诱思能否真正有效的关键在于“诱”,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特别考虑预设情境对学生的“诱惑性”,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心甘情愿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例如,笔者在执教《经济生活》模块“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一框时,在教学导入环节和重难点突破环节分别设置了如下的情境:

【情境探究一】

王老师一家三口准备利用“十一”长假到海南旅游,为此,王老师这几天一直在做准备,可是该带些什么、怎么去等一大堆问题都让王老师感觉手足无措。

探究1:为了更好地享受这次海南之旅,你认为王老师应该做哪些准备?

探究2:假如穿越时空回到了大唐盛世,关于王老师的出行计划,你的建议又会有哪些不同呢?

【情境探究二】

王老师到网上去订机票、酒店,结果发现:9月30日,上海到海南共有23次航班,机票均已售完;海南共有200多家酒店,却均已客满。王老师感到很受伤:这么多次航班、这么多家酒店,我竟然订不到,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探究1:这么多航班、这么多酒店,王老师还是“很受伤”,这说明了什么?

探究2:怎样才能让王老师“不受伤”?

教学实践证明,“情境探究一”这一看似简单的情境设置成功“诱惑”了学生,使学生的“浅层”思维动了起来,纷纷帮老师出谋划策。而“情境探究二”的设置则在保护学生参与热情的基础上,进一步诱使学生通过“深度”思考自己得出真理性结论:我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教材已有观点的简单识记,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这一情境创设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诱思”,除了因为选择的情境话题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更重要的是,教师并没有从一开始就过分追求情境的学术味和思维的深度,而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问题设置也是由浅逐步入深,悉心保护学生的思考欲望。如果教师能如此坚持不懈地创设诱思情境,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使求真求实成为学生的思维习惯和精神品质,大大化解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学生“学而不信”的尴尬局面。

二、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协作学习环境,提升批判质疑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儿童的批评品性以提高其求证质疑的能力。这与科学精神的要求不谋而合。科学精神倡导批判质疑精神,合理怀疑是科学精神的天性。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鉴于学生自身生活实践的有限性,教师应在课堂上努力拓宽学生的生活维度,创设学生在生活中未接触过但又与其真实生活世界相关联的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围绕这样的问题情境一起进行讨论、交流、协商甚至辩论,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正是问题情境使学生们的思维与智慧有了碰撞的机会,从而也有了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精神的契机。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是让学生简单背诵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点而不加以运用,那就相当于教给了学生“屠龙之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事实上,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学会理性、批判分析通常是正确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

例如,在执教《文化生活》模块“文化与经济、政治”这一框内容时,笔者设置了如下情境:

【情境探究一】

观看“一带一路”广告片《WE》。

配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个月14号、15号就要召开了。来自8个国家的大学生凑在一起,办了一场“文艺沙龙”。祖国啥“模样”?与“一带一路”啥关系?答案全在他们的画里、歌声里、舞步里。赤橙黄绿青蓝紫,拼成多彩的世界;芒果、高铁、弗拉明戈……把“我们”联系到一起。

自主探究:“一带一路”既是一条经济合作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如果给你一塊画板、一打颜料,让你画出心中的祖国,你会画什么?大熊猫?长城?麻辣烫?

【情境探究二】

“一带一路”为各国文化融合创新疏通了渠道,也为我国文化产业开拓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对于中华文化的繁盛崛起、自信自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合作探究:有人说,中国借“一带一路”输出中国文化,实质是在推行文化渗透和文化霸权主义。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通过“情境探究一”的设置,使本来离学生真实生活很远的“一带一路”变成了学生可以参与和体验的一部分,为探究问题的提出并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作了很好的铺垫;而“情境探究二”的问题则是直面对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存在的另类声音,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互相交流观点和看法,学会全面、辩证和理性地看待“一带一路”倡议,从而培养对各种不同观点、理论的批判质疑能力,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锻炼和提升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更加理性地认识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使教材知识点的落实多了一点“逻辑推理”的味道,少了一些“死记硬背”的痕迹。

三、创设冲突情境,直面“心理失衡”场景,培养理性实证精神

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两大支柱。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理性精神就表现为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理性选择和理性参与的能力,培养实证精神则表现为培养学生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格外关注学生的心理失衡问题。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3]然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心理失衡状态会经常性地出现,在心理失衡状态下,他们往往会十分情绪化,甚至不計后果。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有效的引导,学生在作出行为选择时将会呈现非理性状态。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创设冲突情境,为培养学生的理性实证精神提供必要条件。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冲突情境,将学生们经常性地引入到冲突情境的角色中,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直面“心理失衡”场景,分析各种不同行为选择的后果,从而慢慢培养他们遇事冷静思考的习惯,特别在面临重大选择时能真正坚持“三思而后行”的理性原则。

例如,在执教《政治生活》模块“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一课内容时,恰逢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热播,笔者就在课堂上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

【情境探究】

小明的爷爷去市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却遭遇“孙连诚式”办事窗口,由于长时间的弯腰屈膝导致旧病复发,住进了医院。假如你是小明,你会作何选择:

(1)找几个人把“孙连诚”揍一顿出气。

(2)劝爷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早晚会有人检举的。

(3)找电视台曝光此事。

(4)在网上发帖渲染此事并抨击政府。

(5)直接向政府或人大代表反映此事,并要求解决。

【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走进我市行政服务中心,观察行政服务中心是否有“孙连诚式”的办事窗口或“孙连诚式”的政府工作人员。若有,请同学们尝试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一周后,同学们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实践感受。

“情境探究”设置的冲突情境把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矛盾引入了课堂,学生需要直面所学知识与所接触现实之间的矛盾。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经历了思考、辩论、合作探究的过程,对每种选择会带来的后果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预测,从而深刻体会到:一名合格的公民应该既要具有强烈的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又要充分认识到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要学会理性表达、理性参与。而“课后实践”的设置则把学生引向真正的生活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去验证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从学生后来的交流情况来看,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并未出现电视剧中的恶劣情况,但确实有个别工作人员存在作风散漫、效率低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等问题。当学生尝试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并产生实际效果时,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身为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更在心中播下了理性实证的种子,而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又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政治认同感。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自主、自立、自强能力和态度的现代公民,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在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中,科学精神是实现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必要条件,是培育理性公民的关键环节。只有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能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在未来生活中“求真”“向善”,享受人生幸福。因此,通过优化教学情境设置从而实现科学精神的培育应成为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自觉选择和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

[2]王殿臣.思考非难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10-11.

[3](瑞士)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卢濬,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3.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情境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高中思想政治课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研究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