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探索青春驿站的“新城模式”
2018-05-14
可以读书、上网,有学习托管、心理咨询,有志愿服务、爱心公益,有文化沙龙、棋艺竞技,还能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这就是宜爱欢乐城内的西安市新城区青春驿站,陕西首家建立在城市综合商业体内的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
团西安市新城区委在深化推进改革中,认真领会中央及省、市文件精神,牢牢把握群团改革要求,将“青春驿站”作为联系青年的门店、凝聚青年的枢纽、服务青年的家园来建设,着力打造青少年朋友身边触手可及的成长进步“生态圈”。
但“青春驿站”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体场所如何解决
问题一:没有实体场所,没有阵地。要满足空间需求,建设实体阵地。牢牢把握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的根本要求进行选址。考察了学校、社区、其他群团工作阵地后,我们发现商业综合体具有明显优势:位置一般处于繁华街区,交通方便;人流量大,辐射覆盖人群庞大,宣传引导效应突出。但商业综合体对共青团工作不够了解,与我们合作的意愿不强。
解决过程:团区委一方面主动上门反复沟通,青春驿站能够为企业吸引大量青少年、儿童及家长,形成商场潜在客户群。同时,积极协助企业协调规划、城管、工商以最大的诚意感动企业,企业最终同意。2016年3月,新城区“青春驿站”作为全国首家入驻城市商业综合体的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在西安市繁华的商业街区解放路揭牌运行。
建设运行经费如何解决
问题二:建设及运行经费缺口巨大。要进行实体、门店式建设,首先就涉及到场地租赁、装修、水电气暖、人员工资等刚性资金支出。场地租赁和装修在企业的支持下解决了,但是基层团委工作经费非常有限,且目前财政管理非常严格,既有的工作经费根本无法支撑“青春驿站”其他资金需求。
解决过程:团西安市新城区委全面整合社区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等共青团工作阵地。积极争取党政机关,构成阵地共建。由新城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妇联、区人社局、区科技局(科协)等部门在驿站共建了活动室及基地,从各个渠道争取上级政策及资金支持。主动联系协调,西安图书馆在驿站建立了分馆,馆藏7300余册图书免费借阅,3万余册电子图书及期刊杂志可以查询下载。
运行和人员的管理问题如何解决
问题三:运行管理模式及人员问题。为了让更多的青年真正能“遇见”团组织、找到团组织,计划实行“365天无休+‘朝十晚十+团干部轮岗”工作制度,打造形成了全天候服务青少年的长效工作机制。但是,团区委人员力量单薄,只有2名干部,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
解决过程:省、市团委通过调剂,为我区选派多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作为“青春驿站”的专职工作人员。同时,我们积极向区委、区政府申请,为驿站开发了政府公益性岗位,团区委积极向社会招募志愿服务人员,不断补充工作力量。
活动吸引力不强如何解決
问题四:传统活动方式吸引力不强,需要创新内容。传统机关化、行政化的组织方式、活动内容对青少年形不成吸引力,驿站可能出现建而无用的局面。因此,团区委明确思路,坚决破除机关化、行政化。
解决过程:
1、以需求为导向设计活动。广泛调研征集青少年所思所想,努力拓宽服务内容。组织开展非遗传承、科普、文化、成长、维权等五大类公益课堂,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青创等领域的专家受聘为“青春驿站”驻站导师,定期开展授课活动;并将先进性、政治性元素融入到授课内容中,先后举办了“党徽剪纸绘中国”“我心中的天安门”等全民课堂,让青少年通过参与活动补足精神上的“钙”。
2、积极协调高校团委,形成资源共享。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1所高校团委签订了共建协议,每周由协议高校团委选派学校特色社团来驿站开展公益课堂等活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志愿者,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机器人”“航模”等科技特色互动体验项目,通过各项丰富多彩的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探究性科普活动,鼓励广大青少年探索科学世界、体验媒介技术。
3、为青少年家庭解决实际困难。一是延习托管小课堂。针对周边中小学幼儿园众多的现状,“青春驿站”一开始就开设延习托管小课堂。在学生放学之后,不但可以来“青春驿站”做作业、上自习,志愿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辅导功课。二是志愿服务新场所。通过自愿报名可以来此参加志愿活动,在这里服务满100小时后,可以在志愿墙上摁上自己的手印,通过志愿墙的展示,让广大志愿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向大家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三是爱心公益新桥梁。将团区委原有的公益活动延伸到驿站开展。如,“阳光蒲公英·关爱重点青少年群体”由团西安市新城区委组织,对辖区内的农民工子女、贫困家庭子女、服刑在教人员子女等“重点青少年群体”,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等内容开展关爱行动。在“青春驿站”内设“心愿树”,摸排并组织认领微心愿。还有图书交换处,大家可以把自己家里的闲置图书拿过来互相交换,团员青年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也结交了朋友,让知识和友谊同步提升。
(专版统一供稿 : 团陕西省委 马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