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劣”一词引发的思考
2018-05-14蔡力娜
蔡力娜
期中检测已经落下帷幕,题目难易适中,班上的大多数学生都发挥了自己的正常水平,但是有一道题却出乎我的意料。题目是这样的:“这些( )[wěi liè]产品直接威胁人体健康,它们的生产者和销售者都应该受到严惩。”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可以说再简单不过了,可是班上写对的学生少之又少,这让我陷入沉思。
“伪劣”一词我们以前学习过,考试中不会写的原因看似是把过去学习的知识遗忘了,实际上,这个现象反映出来一个我们常常忽略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缺乏生活常识和经验,即把语文与生活隔离。我问学生:“即使你忘记了这个词语,那么你在看电视时或者是大街小巷的广告条幅上有没有看过‘谨防假冒伪劣产品的字样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看过”。我继续追问:“那为什么没有用心留意下呢?”学生默不作声了。我不禁要问:学校里的语文课程是语文,难道生活中的语文就不是语文了吗?我还要扪心自问: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将“生活处处是语文”的意识植根在学生的脑海中呢?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经这样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如此,教师亦然。
作为教师,不能只把视野局限于课本,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且课程资源应来源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自然風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让我想起了《匆匆》这篇课文,在体会作者怎样具体描述时间匆匆的句子时,教师完全可以就地取材,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时间都从哪里溜走了,如:老师在讲课时,日子从哪里过去?班上的×××在发言时,时间从哪里过去?学生在讨论交流时,日子从哪里过去?……这不仅练习了学生表达能力,还让学生懂得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只要用心观察感悟,生活处处是语文。又如《山中访友》一课,虽然课文中出现的大自然的景物离我们较远,但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中转一圈,将校园中的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意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而且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正如王林波老师所说:“资源无处不在,任你信手拈来。做有心的教师,用心发现,我们就会拥有丰富的资源。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我们的课堂定会生机盎然。”
教师如果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从生活中发现语文,从语文中感悟生活,那么我相信学生也会耳濡目染,也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感悟生活的美好。但是,关键还是要学生自己主动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多动手,多实践,并且多接触生活中的人情世故。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期中检测卷子上课内阅读中的一道选择题:作者说“我的愿望没能实现”,这个“愿望”是指( )A.作者赡养母亲的愿望。B.作者希望母亲存活于世的愿望。C.作者想以死随母亲于地下的愿望。在家长会上,我让家长在不看阅读原文的情况下,直接去做这道题,大多数家长都选择了A,正确的答案就是A。这说明家长们能按照人之常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班上有28名学生选择了C选项,这一选于情于理均解释不通,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常识,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终归到底还是不能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习知识。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勤于动脑,将课本中的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想必就不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了。如:看见树叶凋落,可以驻足停留,想想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这片树叶,抑或是可以联想到那篇课文,还可以用几句话来表达一下自己当时的心情;参加婚礼时,对于仪式上一些习俗可以向长辈们了解下其寓意;看到电视中的公益广告时,想想可以用学过的哪句名言来形容……如果像这样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在语文中感悟生活,我们的学生怎会出现上述两个错误?怎会不爱上语文,不爱上生活呢?举个很好笑但是很贴切的例子:《桃花心木》一文告诉要在逆境中经得起考验,独立自主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就在刚讲完这一课的课间,我们班的英语王老师走进教室催促课代表收作业且调侃地说道:“我这课代表怎么靠不住呢?”班上的一名男生也调侃地对王老师说道:“老师,靠山山倒,靠树树空,做什么事都得靠自己啊,独立自主才是王道。”听到这句话,我顿时觉得很欣慰,说明我的课这名学生听进去了,更可喜的是他能联系生活运用语文知识,这就是在生活中活学语文。
总之,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根”,王尚文说过:“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将所教所学的语言有效地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依托于人的生活,语言介入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唯一途径就是介入他的生活。”我决心从我做起,热爱生活,将我的生活和我的语文教育生涯紧密结合,也希望我的学生在我的带领下在生活中把语文学活,做一个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的阳光少年,虽然任重道远,但是我将矢志不渝。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奥林匹克花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