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建设为精准扶贫服务的刍议
2018-05-14俞仕毅
俞仕毅
摘 要 新形势下,为了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保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突出精准扶贫的效益体现,就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工程建设中,要有健全的管理机制来规范工程施工中的质量,从而使建成的水利工程更好的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
关键词 农田水利工程;精准扶贫;服务
1 引言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由于精准扶贫的需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维护,不仅可以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应有的保障,也是农村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
2 农田水利工程为精准扶贫的现状
颍上县垂岗乡墩黄村是全国重点旅游扶贫村,总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6730亩,辖15个村民组、1250户、5003人,贫困人口动态调整为283户886人,2017年脱贫出列,累计脱贫248户813人。
“十三五”以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墩黄村以项目建设年为抓手,不断拓宽思路、创新机制、集中连片、重点打造,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也应看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特别是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造成少数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尤其是农田排涝标准低、灌溉技术落后、水的有效利用率差等问题突出,加之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等管理滞后因素。
3 農田水利工程为精准扶贫服务的工程效益
实施2018年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将使墩黄村面貌发生明显改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效益主要体现在:
3.1 经济效益
3.1.1 节水效益
工程建成后,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0.67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将由目前的0.40提高到0.85以上,每年每亩平均可节约灌溉用水量70m3。完成后新增和改善灌溉的耕地年节约用水量约为47万m3。按淮北地区浅层水提水费用综合标准0.3元/m3计算,则工程年节水节支效益14.1万元。
3.1.2 增产、增收效益
根据颍上县有关试验和调查资料,并参照我省农业、水利等部门的有关试验研究成果,采用农田水利、深耕保肥等农业综合措施后,水稻亩增产40kg,小麦亩增产可达30kg,实施的大棚蔬菜,亩产可达2000kg,每年可种植3季,通过高效农田水利,大棚蔬菜亩增产可达400kg。
3.1.3 省工效益
工程建成后,可有效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进一步减少农民田间耕地强度和投入劳动时间,年节约劳动力为1000人,按每人每年节约劳动时间20天计算,每天按90元计,则农民每年可增收费用180万元。
3.1.4 除涝排水效益
在田间排水工程配套后,其农田除涝标准从不足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经调查,目前受洪涝的影响,大田作物平均年减产在10%左右,工程建设后,预计平均年减产可小于5%。除涝效益计算中的损失指标,按年平均减少农作物损失20元/亩计,约减少26.9万元。
根据上述分析,该工程的实施,年直接效益可达373万元。
3.2 社会效益
主要体现在:①提高灌溉保证率,实现旱涝保收,可减少农民农业生产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②避免因争水而引发冲突、械斗等社会纠纷,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两个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貌起巨大促进作用。③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创造条件。
3.3 生态环境效益
工程的实施在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尊重自然、注重安全、远近结合、因地制宜的前提下,改善了该地区的水环境、区域生态环境,美化了田园建设和农村生活环境,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工程实施后,可促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减少水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改善区内小气侯,降低大风中的风沙携带量,减少空气中浮沉含量,从而改善该地区的水环境、区域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
4 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工程为精准扶贫服务效益的对策
4.1 着眼大局、谋划长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为更好地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该村重点围绕贫困村做好五年总体规划,突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产与生活条件,增加抵御灾害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达到精准脱贫,杜绝因灾致贫、返贫现象。
4.2 科学管护资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
工程管护维修所需资金本着“谁受益,谁负责”、“以工程养工程”的原则,走自我积累、自我完善的道路,采取用水者协会收取浇地服务费、群众集资或工程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筹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收费标准由用水者协会内部民主商定后报上级政府批准,费用包含直接成本和机井、泵站、渠道维修基金。为加强基础设施管护,扶贫产业基地种植户向村委会交纳基础设施维护专项基金,用于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维修养护。
4.3 管护与扶贫机制相结合、奖惩分明
改变过去传统的管理观念,引入新的竞争机制,由村委会引导群众成立用水协会。根据不同类型工程的特点,由村集体通过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把使用权、经营权交给用水协会统一管理,村委会对用水协会拥有监管权。这种水务管理模式,即实现了村民的自我服务、民主管理,降低了水费征收难度,又保障了机制的长效运行,确保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正常效益。
4.4 构建长效运行体系,确立具体管护措施
在垂岗乡墩黄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上,按照“宜包则包、宜租则租”的原则,鼓励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对机井等小型水利工程主要采取以承包、租赁等形式,明晰产权关系和工程运行、管理、维修的责任,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和良性循环。村委会与管护人签订承包合同,明确管护内容、管护标准,明确责、权、利。只有规范和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设施和运行管理,才能解决长期以来水利设施重建轻管的现状,确保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行。
5 结束语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应该进一步结合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为契机,通过整合资金,大力实施重点水源工程、小农水、水生态保护等工程,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新热潮,为沿淮区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加快区域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做出水利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