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的意境和表达
2018-05-14曹雨亭
摘要:中国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绘画类别,它独特的绘画语言以及表达方式令人着迷。中国画在创作中使用到的最为关键的两点是墨与水。两种元素在宣纸上的碰撞出现了神奇的变化,通过寥寥数笔,便出现很多种形态。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绘画中无不体现水墨独特的魅力。中国画从古到今不仅追求形与神,更追求内心的表达,通过画来抒发情感。
关键词:中国画 意境 绘画语言
中国画对笔者影响最为深刻的便是意境。中国画看似几笔,画出的生动和意境却是回味无穷的。
一、中国画的意境创造
意境, 既有对客观自然的表现, 又有主观世界的表达, 体察自然的生趣, 从而提升人格的修养,达到情与景的交融。中国画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是从物象升华到主观意识的构建,以此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艺术思维提升的过程,是通过构思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共鸣,这种共鸣也是美学的根源。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也是作者内心的寄托,“心源”与“造化”的接触产生的共鸣所表现出的意境。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一生酷爱画竹, 他在《竹石》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借竹自喻, 抒发情怀。
中国画这种委婉、含蓄的情绪表达,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含蓄、内敛的性格.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通过不同的意境来表达不同的情绪,人物画中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山水画则重点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互动,而花鸟画则主要表达了大自然的万物,通过对情景的描绘,表现了大自然与人和谐共处。
在中国美学中,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中国画是对外界客观物象与主观的艺术概括,全面地反映了创作者与创作之间的联系。造化是绘画的对象,是客体。心源是主体,是艺术家本身的思想、情感。在绘画创作中,创作者必须根据客观的物象来反映主观的思想感情,必须对自然界进行认真而深入的观察。取物之表象,心表于迹也。中国画通过简练的笔墨技法,将画者内心表达的情感描绘出来,情感是其灵魂所在。
二、中国画艺术的情感表达
意境是客观的视觉审美之外的主观意识上的体会,它传达了创作者的感情,表达了创作者的精神理念,寄托了画家自己的信念和坚持,陶冶了自己的情操,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中国画历来倡导“天人合一”“形神统一”。人们希望通过山水画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大自然的美,去感受大自然的灵气,并融入自己的情感。通过画面激发人的想象力,使作品显示出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境之美。
中国山水画奇特的艺术表现,关仝的峭拔、李成的旷远和范宽的雄杰,构成了宋元时期山水画意境。其画面山峦重叠,树木繁复,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或巨嶂高壁。塞满画面的构图,客观、全景地描写自然,使北宋山水画有一种独特的意境,表达了大自然与人的亲密关系和一种对生活的理想,使人们在审美感受中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并在美的境界中流连忘返。
中国画的意境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它的笔墨生动灵气,很多文人墨客都通过山水表达内心的情感,中国水墨人物画里面就包含着各种人物的情感。
中国画意境之美带来的不仅是山川秀木,还有让人心动的情节和田园般的意境美。人物画代表的是思想和精神美,这种美很难用词语去形容,中国画的无穷魅力需要更多的人去探究、去思索。
在创作中,从描绘每一个人的神态上,从每一处用笔上真正体会笔墨的珍贵,体会惜墨如金的感受,体会水和墨两者的运用妙处。在创作中体会“六彩”,黑、白、干、湿、浓、淡。“盖黑白干湿,虽出于墨之浓淡,而各有异处,果始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也。”不去体会中国画的笔墨干湿浓淡就无法领悟其神妙。不光是在中国画笔墨上,通过读书,也能感觉到中国水墨画的那种意境之美,这是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中国画的意境是画家通过所描绘的景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由此和欣赏者产生共鸣,在思想上得到感染,表现最明显的便是中国山水画。郭熙的《山水训》深刻地说明了山水画的超尘出俗,故而成为人的精神解放和安顿之地。“见景生情, 情而达意”, 是中国画艺术的审美特质。
中国画的情感和意境是美术教学中其他艺术门类所无法取代的, 它经历千年而不衰, 是因为它体现的是民族的审美观, 展示的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体现了民族气节、信念和珍贵的理想。
参考文献:
[1]郭熙.臨泉高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诸宗元.中国书画浅说[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10.
(作者简介:曹雨亭,男,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7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人物画)(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