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脱实向虚”,不是把虚拟企业一棒子打死
2018-05-14周俊生
周俊生
著名经济学家刘姝威最近发文对两年前曾经举牌收购万科的宝能集团大加挞伐,在市场上引起激烈反响。两年前发生的“宝万”事件,本来随着原保监会对宝能作出处罚决定后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刘姝威在文章中依然在斥责宝能方面当时对万科的举牌涉嫌严重违规违法,由于有事实失真之处,这篇文章也受到了舆论几乎一边倒的严厉批评。
或剑指虚拟经济
这篇文章目前在网上已经很难见到了,但为什么会出这样的文章,仍然值得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刘姝威之所以能够对宝能提出严厉的指控,是因为她把宝能定位为虚拟经济企业,而在她看来,虚拟经济必须“安分守己”,绝对不能对实体经济形成威胁,而宝能当时对万科和南玻、格力这些企业的举牌,特别是对万科的举牌,已经明显地构成了对万科的侵犯。说刘姝威认为宝能的“颜色革命”是像国际政治中所具有的颠覆国家政权那样的含义,有点言过其实,但是,说刘姝威的意思是像宝能这样的虚拟经济企业如果蔓延开来,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威胁,从而导致国民经济运行出现大问题,因此必须加以严厉制裁,这或是刘姝威的真实想法。
所谓虚拟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是一个含义比较广泛的概念,在经济学上,通常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虚拟经济理论认为,虚拟资本可以作为商品买卖,可以作为资本增值,但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它代表的实际资本已经投入生产领域或消费过程,而其自身则作为一种可以买卖的资产在市场上交易。因此,虚拟经济就是从有信用关系的虚拟资本中衍生出来的,并随着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发展。
按照虚拟经济的这个定义,所谓虚拟经济,并不是指某一类企业是虚拟企业,而相应的可以指另一类企业是实体企业。专业从事证券期货业务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它们从事的证券交易、期货交易可以说是一种虚拟产品交易,但是企业本身所拥有的资产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制造企业当然属于实体企业,但它发行股票后,其股票在交易市场上的价格其实也是虚拟的,并不能视为它所拥有的实际资产。
美国是一个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从克林顿时期以来,美国的制造类企业纷纷迁至世界各地,而美国本土则以证券市场的发达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美国的这种发展模式曾经成为中国学习的样板。但是10年前,当国际金融危机在华尔街爆发时,其证券及其证券衍生类产品暴露出了十分脆弱的本性,它们的暴跌显得“轻而易举”,毫无抵抗力,这自然是由虚拟资产的特性所决定的。发生在美国的这一幕给了中国很重要的启示,使中国深刻地认识到,发展经济还是要以实体经济为本,虚拟经济如果脱离实体经济“单兵突进”,就很容易产生金融风险。因此,在最近几年的金融市场调控中,政府一直对宏观经济“脱实向虚”抱有高度警惕,并采取措施制止。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不对立
但是,防范经济“脱实向虚”,不等于需要遏制从事虚拟经济业务的企业。实际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并不对立,而应该是互有促进的。比如,一个实体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壮大了资金流,但我们要求企业筹集到的资金应该用于企业的实体生产,而不是将其投入到虚拟市场的炒作当中。应该说,前几年这种倾向是比较严重的,它带来的后果便是一些实体企业不把心思放在实体生产上,在自主创新上更是无所作为,而是争相进入虚拟市场,以致一些企业的金融杠杆越来越长,隐伏了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
大力发展中国制造业,防范“脱实向虚”,这是我国宏观调控中必须坚持的一个方向,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并不是对立的,更不是需要把从事虚拟资本交易的企业一棒打死,如果真是这样,调控就变得太容易了,政府只要把像钜盛华这样专业的虛拟交易机构全部关掉就可以了。刘姝威的文章所出现的致命伤,正是在于把这两者处于完全对立的状态,并借助防范“脱实向虚”这个金融调控的目标来为自己制造虚拟的理论工具。很显然,这个理论是不成立的,也是有害的。中国经济要发展,仍然需要大力发展证券、期货等虚拟市场,当然需要加强监管,防止它出现过热倾向以至伤害到制造业等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