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2018-05-14苏建灿
苏建灿
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辅导员这一职位设置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仅能够在生活上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在思想精神以及三观树立上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在民办高校中,辅导员的作用更加被凸显出来,其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院校本身实现长远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在这一基础上,笔者在文中从新时期民辦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着手,分析了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途径,此次研究的目的旨在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
前言: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物质上的追求已经逐渐趋于满足状态,此时,开始注重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使得国民对于教育领域的关注度逐渐上升。作为社会关键性人才的重要输出阵地,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就成为学生家长目光集中的重点,根据2016年思政年会精神、《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教育部43号令中能够得出,高校内部辅导员队伍建设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基于此,针对新时代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新时期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2017年6月17日,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了推进高校辅导员建设的必要性。教育部党组织成员刘大为指出,由于辅导员的工作质量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水平,进而影响到国家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辅导员队伍工作的开展对于我国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的可谓之意义重大且深远。在这一基础上,新时期背景下,民办高校内部的辅导员团队建设作为国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构成成分,只有将辅导员工作的重心集中在提升工作的实效上,才能使得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成为国家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先锋队。
2 新时期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途径
2.1 提升领导重视,更新新时期建设观念
在进行民办高校辅导队伍建设过程中,提升领导的重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了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需要加大对于该团队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从诸如财力、物力、人力等多个方面对辅导员工作的开展给予有效的支持,使得辅导员能够从工作中看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空间和动力。另一方面是需要民办高校领导者转变传统的辅导员岗位管理理念,将辅导员岗位在原始设定中学生“生活管理员”的角色基础上升至学生“生活+思想”双方面的管理职能范围,明确新时期辅导员的职责与角色定位。
2.2 加强国家扶持,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为了能够有效完善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制定科学的辅导员招聘标准,站在高校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上进行辅导员任职人员选拔,选拔标准严格依据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标准进行设定,同时被选拔人员自身的学历背景需要与所应聘的辅导专业相关,如此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相应的学习意见。其次,应该将现有的民办高校内部辅导员培训管理体制进行优化,结合本校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状况将辅导员的培养方向集中在教师业务与思想政治素养方面上。
2.3 学校明晰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拓充辅导员晋升渠道
作为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在进行校内辅导员职业发展以及晋升渠道的拓充时,可以积极结合马洛斯需求理论,满足辅导员团队的精神需求。为了真正提升精神需求在队伍建设中起到的作用,民办高校管理者应该依据考核管理的结果进行有效的实绩评定,及时给予工作成绩优秀的辅导员授予荣誉称号,并将该类的荣誉称号纳入晋升标准中,为其提供晋升的条件。另一方面,还应该针对部分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效果十分突出的辅导员、优秀学生干部给予先进工作者的奖励,该部分获奖人员可以凭借奖励获得晋升的机会。
2.4 明确辅导员职业发展,做好总体规划
在进行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路径的规划时,一方面需要做好辅导员的分流管理工作,该类分流管理工作开展的意义在于优化现有的人力资源配置,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的同时,促进学生工作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需要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水平,将辅导员依照职业本身的品质和从业标准以及能力等方面进行职业化建设。例如:民办高校可以选择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方式,制定出专门的辅导员从业资格认证体系以及职业评价标准。除此之外,民办高校管理者还应该将自身的辅导员团建专业水平积极进行提升,定期开展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教育活动,尽快实现民办高校“双师型”辅导员队伍的终极目标。
综上所述,由于目前时期我国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开展的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在这一基础上,作为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就必须将提升领导重视,更新新时期建设观念、加强国家扶持、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学校明晰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拓充辅导员晋升渠道、明确辅导员职业发展,做好总体规划等辅导员团建工作开展的关键点重视起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校内辅导员队伍质量,继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综合型人才。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6SKJ012)。
(作者单位:闽南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