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初探

2018-05-14张接元

考试与评价 2018年6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小学

张接元

【摘 要】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大都采取“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兴趣,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率,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不能加强学生对社会上具体现象的认知,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进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要求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从而加强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知识的掌握,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效率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越来越重要,由此可见,在小学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对社会中各种现象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共同提升呢?这就需要教師在教学中能够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能够将思想品德知识教育与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知识的体验和感悟,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进步,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学效率。

一、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1.教师教学观念不足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品德与社会知识给予足够重视,认为其不如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带给学生的好处明显,所以教师忽视教学过程,不能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实施教学,对新教材缺乏足够的研究分析,学生对于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所以,整体教学效率不高。

2.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教学过程中仅仅对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朗读教学,不能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品德与社会知识教学,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影响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不足

教师所教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新意。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也应该与时俱进。但是,在实际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不少教师没有结合当下社会事例进行教学,而是将一些陈旧的故事重复地讲,虽然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但是不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

二、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1.合理制定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观念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且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当将目标准确定位,并通过课堂落实目标。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与综合素养的培养。教师在课前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素养的基本情况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与实现方法。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素质,体现针对性和层次性。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不要总是一人霸占整节课的控制权、操纵权,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体对学生进行各种思品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性学习,让学生以主体者的身份,对思品知识进行分析、探索,进而得出结论。比如,在学习我国国宝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或者利用网络技术,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进行搜集,并记录整理,课堂上大家一起对这些资料进行交流、研究,从而知道这些古遗迹所具有的宝贵价值,一方面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和精深。

3.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引导学生将知识面和眼界扩展到生活中的家庭、人、自然环境、物理现象、社会中去,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品德与社会教学对品德、道德与心理素养的作用。例如,在小学中推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养成礼貌习惯,并将推行文明礼仪活动贯穿于品德与社会教学之中,不仅提高了文明礼貌的教育效果,还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关爱残疾人的课文时,如果教师仅仅干巴巴地给学生讲解我们应当怎样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这样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小学生对残疾人还没有明确概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教师搜集有关残疾人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播放,让学生充分了解残疾人的困难、遭遇和不幸,通过视觉冲击,则势必会让学生更加印象深刻,让他们明白,在生活中要主动帮助和关爱残疾人。情境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4.合理开展品德与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此外,教师还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从而提升学生提升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相关权益法律知识的掌握,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丰富品德教学的内容,主要从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生活化、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盛华.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5,(11):130-131.

[2]李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6):226-229.

[3]韩绍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培训,2015,(21):138-139.

[4]王志芬.浅谈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8).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小学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