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语感训练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018-05-14张萍

考试与评价 2018年6期
关键词:训练语感

张萍

【摘 要】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训练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深刻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本文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就如何通过语感训练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与尝试。

【关键词】语感 训练 思想感情

语感在增强学生的感性思维和想象力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了,就能深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目前,有的老师只注重语感训练,却没注意到它与文章思想感情的关系。《大纲》指出: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笔者就语感训练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关系,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一、诵读感情

《新课标》指出:“朗读与默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句俗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对语言文字正确理解,也就能领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了。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文章,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卖火柴的小姑娘》《桂林山水》等。这些文章篇篇优美,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就可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的潜心诵读,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感情的变化中,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情味的感悟,逐步体会出了文章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例《桂林山水》,文中文辞优美,然后再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分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我让学生通过朗读领悟语言的美,再从美的语言中体会桂林风光美。文章结尾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桂林的山水太美了,作者喜欢桂林的山水,所以,在文章结尾处用优美的诗句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感受与乐趣,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情”中悟“情”

第一个“情”是指教师创设的情境,第二个“情”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感悟的真情。“情境”,按照朱作仁教授解释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动学生情绪的学习场景。李吉林老师认为:阅读教学中每一篇课,几乎都描写了一个特定的情境。一个情境便是一个整体,其中包含着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意思或说明的道理,所有这些都是由具体的字词句构成,以一定的表现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我在教《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播放了一段老班长牺牲时的录像,并配上解说词:“老班长为了革命事业而饱经风霜,忍饥操劳,忠于职守,鞠躬尽瘁,他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感人至深,所以作者从心灵深处抒发了对老班长的的崇高品質。

再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代性强,情感浓郁,但与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太紧密。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呢?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年代孩子们受苦受难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课文意境之中,一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由然而生。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雷利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呢?任凭教师的“千呼万唤”,这份感情是难以激发的。只有通过场景来激发,诵读来感悟。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情境创设后,通过引读、接读、指导读等多种形式感悟作者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比中析情

读书时多作比较揣摩有助于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进而感受语言,体会思想感情。这种比较主要是对词语和句式的推敲。如教学《开国大典》—文,“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这句时,我问:“直奔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别的词吗?为什么用‘直奔而不用其它的词?”学生讨论后知道:“直奔”就是直接奔向目的地。文中可以换成别的词,但用了别的词就难以表达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喜悦心情了,所以还是用“直奔”好。通过比较,学生领悟了语言的意蕴,从而能更准确的体会到人们当时的喜悦心情。再如,《桂林山水》中的一个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受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个排比句,换个说法就是“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感到第一句写得很生动,因为它使人感受到了漓江水那独特的美,体会到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另外,还可通过细致地分析使学生领悟语文的美,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草原》中有一段情真意切的文字:“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段文字,表现了草原的美丽、辽阔,表达了作者初到草原时的喜悦心情,教学过程中,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一是读这段话体会短句、长句、对偶句的特点以及语音轻重和停顿节拍;二是仔细体会描写草原美丽和辽阔的句子,“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分析:不说“空气很清鲜,天空很明朗”也不说“空气非常清鲜,天空非常明朗”而连用了两个“那么”,把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三是进一步体会此刻由作者抒发的感情,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样层层深入地分析研读,课文里所描写的草原美景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作者所抒发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叹之情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而这段优美的文字也由熟读到记忆,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为他们今后学习表达打下基础。

总之,语感训练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认识了两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深刻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万勤燕.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J].陕西教育;2009(03).

[2]耿晓红.融情入境,读中悟情[J].中小学教育;2013(10).

猜你喜欢

训练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重视语感培养,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