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三国演义》中的诗词艺术
2018-05-14张楚渝
摘要:《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作品。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作为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三国演义》记载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群雄割据政权变化的历史,描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书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刻画为中国小说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三国演义》中除了对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精彩描写之外,其中的古诗词创作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的古诗词艺术进行重点赏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古诗词 艺术分析
一、《三国演义》中诗词概述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贯穿全书,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小说的故事发展、人物刻画、主题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书中从卷首到卷尾共收录古诗词344首(嘉靖本为344首;李卓吾评本为409首;毛宗岗删改本为206首)。一方面,诗词精准凝练、含蓄深沉,高度概括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情感色彩浓烈;另一方面,诗词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增加了小说的意境和感染力。《三国演义》中诗词的来源约有五种情形:一是小说原作者所创作,二是唐宋诸朝诗人的作品,三是来自宋元戏剧讲史,四是三国时期历史人物的作品,五是毛宗岗在删改评点时所创作的,来源复杂,作者众多。这些诗词为《三国演义》增添了更多的文学色彩,成为小说的一大亮点。
二、《三国演义》中诗词的类型与内容分析
(一)《三国演义》中诗词类型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从类型上分为三大类:卷首诗,卷末诗,卷中诗。卷首诗《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这首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慷慨悲壮、荡气回肠,与《三国演义》小说的主题十分吻合。其中“浪花淘尽英雄”一句象征着小说里诸多英雄人物如海里的浪花一般纷飞消逝。争什么是非成败,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沧海桑田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到最后都不过是后人酒桌上的谈资。此诗在开篇统领全文,奠定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整体文学基调。卷末诗为一篇古风,综述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用简洁精炼的语言概述了整部小说的核心内容,其中“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一句与卷首相呼应,起到了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卷中诗主要存在于小说的各个章节中,以短小精悍的绝句和律诗为主,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层次。
(二)《三国演义》中诗词内容分析
《三国演义》中诗词的写作内容分为两种,一是赞颂和慨叹人物,二是记录事件典故。小说中对刘备、曹操、诸葛亮等重要人物的赞扬,作者都为他们赋诗一首,或是颂扬他们忠肝义胆的英雄主义精神,或是夸赞他们足智多谋的过人才能。小说中的赞叹诗多为渲染人物形象而作,这些诗句丰满了小说中人物的形象。书中赞赵云诗“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语言精练,徜徉恣肆,使赵云常胜将军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记录典故方面,则是小说本章重点内容的浓缩。关羽温酒斩华雄、赤壁之战、七擒孟获等事件作者也为它们凝练了一首小诗,既高度概括了文章的核心内容,又加入了作者对这一事件的主观评论。
三、《三国演义》中诗词的艺术价值与作用分析
(一)映现人物性格,渲染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有些诗词是通过小说中人物来表达的,这类诗词作为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站在人物立场表达思想,映现了人物的独特性格。以曹植的《七步诗》为例,小说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侄陷叔刘封伏法》中,曹丕担心曹植会威胁到他的帝位,故意难为曹植,让其七步成诗,否则就将他处死,曹植随即答应。小说中虽然没有详细描写曹植在这段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但是通过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规劝,已经能够深刻表达出曹植内心深处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不满与悲愤。这首诗的意境正是曹植思想性格的剪影,映现了曹植的人物性格。
(二)增加叙事的完整性,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叙事性诗词,玄德风雪访孔明、刘玄德携民渡江等这些诗词都是对前文故事的总结和高度概括,用诗词的形式对前文叙述的事件作更简约的复述,这种用法和话本小说一脉相承,使小说结构更为完整。在推动情节方面,小说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中,诸葛亮吟诵《铜雀台赋》“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巧将“二桥”改为“二乔”智激周瑜,周瑜震怒决定向曹操宣战,这才有了后文的赤壁之战,三足鼎立的局面才得以实现。因此诗词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情节發展的作用。
(三)史评与诗词的融合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大都采用“后人有诗曰”的形式出现,这些诗词有的出自唐宋诸朝诗人之手,有的引用宋元戏剧讲史,但更多的则是作者根据小说情节自己创造的。小说中的诗词看似从第三方的客观角度出发创作,但从诗词的字里行间也能体会出作者的主观思想。赞叹人物的诗词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物的喜爱,而叙事性的诗词则能看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史评与诗词的融合表达了作者的史家见识。
参考文献:
[1]郑铁生.《三国演义》诗词的功能、意蕴和价值[J].河北大学学报,1997(03).
[2]何东.《三国演义》中诗词运用的艺术[D].延吉:延边大学,2007(05).
(作者简介:张楚渝,女,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学生)(责任编辑 高升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