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时的除夕夜

2018-05-14

新传奇 2018年7期
关键词:灶王爷家谱豆腐

在我的故乡沂蒙老区过年,最隆重、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除夕夜。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团聚在一起,吃着年夜大餐,聊聊一年来的农事趣事,别有一番风味。

记得小时候,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都忙着做豆腐、蒸馒头,炸些丸子、藕夹等年货,等着在除夕夜派上大用场。尽管那时候日子过得挺紧巴,但对于除夕这天还是不能马马虎虎对待的。

到了年三十,有几件大事要做。一是贴门神和对联。门神是两张木版画,上面刻着神荼和郁垒的威猛形象,相传这两位勇士身怀绝技,能降妖伏魔。过年时把他们请来,自是驱鬼辟邪,保家人平安;对联都是买来大红纸,请村里会写毛笔字的先生写的,不像现在,在集市上想买什么样的都有。二是贴灶王爷像。先把被烟熏黑的屋顶、布满蜘蛛网的锅屋打扫一番,然后郑重地在主灶台位置贴上灶王爷像,面前点上香,摆上贡品。三是请家族谱。家谱是一张类似于画的宽型条幅,上面画的是一排排的小房子,自上而下排列似座金字塔。小房子里立着各位逝去的先人的牌位,名字按辈分排列。尘封了一年的家谱要有家族中的长者请出,恭恭敬敬挂到中堂,面前摆上早已做好的鸡鱼肉蛋水果等贡品,要确保几天里香火不断。家谱每年都要请,一般是轮流着在家族成员家中悬挂。天快黑时,整个家族的男人们在最长者带领下到村西头的大十字路口烧纸磕头、燃放鞭炮,念叨着让众先人们回家过年。

掌灯时分,便是吃年夜饭的时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这一年里最美好的时光,边喝酒边吃菜,其乐融融。尤其是在外地工作的,回老家过年那是最幸福的事,正如俗话说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除夕夜的菜肴相当丰盛,鸡鱼肉蛋、煎炸烧烤应有尽有。席间,晚辈们每人说上几句祝福语,长辈们多送上些鼓励的话。频频举杯中,感受着家宴的祥和气氛。

酒喝的差不多,就要吃饺子啦!年夜饭的饺子可比平日里吃饺子有讲究,要有荤有素。荤馅多以白菜肥肉为主,寓意“百财”,百事发财;素馅以韭菜豆腐为主,寓意“久福”,长久有福。包饺子时要包进几个洗干净的硬币,谁吃到了就相当于撞大运中了大奖;包的饺子要饱满,看上去像个元宝;饺子摆放也有讲究。饺子在盖顶上要转着圈摆放,意味着圈起福来延年益寿。而且,饺子要紧挨着,不能留有空隙,否则,做生意要亏空。煮破的饺子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挣”得越多,说明来年挣大钱……饺子出锅的时候,要先敬天地和灶王爺、财神爷、家谱中的列祖列宗等所有能保佑赐福的神灵们。煮过饺子的锅不能空着,要在锅中的竹篦子上放上桃枝和豆腐,期盼明年都是吉祥和福气。

吃过饺子后,接下来重大的活动是互拜家堂。村中其他的家族只要请家谱的,都要在大门口处挂上灯笼,便于识别。各家族间互相拜访,共同祈求先人们保佑赐福。除了几个年长者留在自家的家谱前聊着天,泡好茶等其他家族的人拜访外,其他男人们都集聚一起出去拜访。围着村一圈转下来约莫两个多小时,之后的时间大家都自由打发。

最感到快乐的该是孩子们。那时村里只有几家富有的才有电视机,所以孩子们的兴致不在看电视,而是穿着过年的新衣到处跑呀闹呀!尤其是下了大雪,玩得更有一番韵味。孩子们会不时地从口袋里面掏出一挂鞭炮,拆开来单个单个地燃放。对于男孩子来说,大人给买挂鞭炮是过年最好的礼物。尽管天非常的冷,但除夕夜的热烈将寒气驱赶的无影无踪。那时,往往都是一整夜都不再困的。

临近夜里十二点,各家各户便开始燃放鞭炮,整个村庄都弥漫在烟雾缭绕中。这时候便又煮上素馅饺子,敬献给诸位神灵。在院子中间要点上麦秸或豆杆,火烧的越旺越好,祝愿来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此时,会重新摆上酒菜,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第二阶段的年夜饭隆重开场,一家人又欢快地喝起来……除夕夜地面的垃圾扫完后是不能立即倒出去的,要堆起来,等第二天才能倒掉,这叫留住地财。

儿时的除夕夜是那样令人难忘!它是每一年最让人幸福的时刻,是孩子们永远津津乐道的时候。现在看来,年夜饭其实是很普通的一顿饭菜,但数千年的传承却把它融成了一种文化,使它成了亲情的符号、和谐吉祥的象征。除夕夜全家围坐一起,品尝的是饭菜,品味的是生活,感受的是温馨,放飞的是心情,祈盼的是好运,享受的是过程。(山东 刘正涛)

猜你喜欢

灶王爷家谱豆腐
灶王爷
灶王爷托梦
潘光旦嗜治家谱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豆腐睡莲
敬灶王爷的传说
家常豆腐
吹牛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