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食物“吃掉”的人:贪食症和厌食症患者

2018-05-14

新传奇 2018年7期
关键词:暴食神经性厌食症

每天中午十二点和晚上的八点左右,是“兔子”们集中活跃的时间。按照平常人的作息,这两个时段,人们刚好吃完饭。“兔子”们也是,只不过他们的生活多了一道工序——催吐,他们要把刚刚吃进去的食物通过各种方式吐出来,用手或者直接插进胃里的塑料管。

一整只烤鸡、一个汉堡、一个鸡肉卷,一包薯条、两杯400ml可乐,一边看着动画片一边吞完这些,林婷婷觉得她获得了久违的满足感。很快,负罪感挤走了满足感,心里有个声音提醒她:“你又要变胖了!”她冲进洗手间,将食指戳进喉头,刚刚吃进去的食物从喉咙倾泻而出。

林婷婷是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在医学上,神经性贪食症是进食障碍的一种。进食障碍属于精神类障碍。它的相关疾病还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和其他特定的进食障碍。西方流行病研究数据表明,进食障碍的患病率约0.5%到1%。这意味着,每一百到两百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进食障碍。

在中国,进食障碍患者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这是庞大而隐秘的群体。

“好像毒瘾发作一样”

“天啊,我怎么这么胖!”17岁那年,湖北女孩林婷婷无意间在商场的试衣镜里瞥到了自己,“被自己吓了一跳”。镜中的女孩,身高170厘米,体重200斤。此后,她开始以节食、过度运动的方式减肥。半年后,她惊喜地看到折线图走势一路向下。体重秤告诉她,她减了60斤。 她并不知道,潘多拉魔盒已经悄悄开启。

高三的一天,林婷婷被饥饿感击中了。她报复性地吃完了一大盆排骨汤和两碗米饭。很快,身体上的满足感和心理上的负罪感开始撕扯她。她近乎本能地想到一个方法——把它们吐掉,吐掉就不会长胖。

接下来的生活好像进入了暴食和催吐形成的旋转门,“那种感觉就好像毒瘾发作一样”。林婷婷一边暴食、催吐,一边在日记里劝诫自己,“不能这样,会死掉的”。

到武汉上大学后,林婷婷发现,原来她也有同类。大二那年,她在一个大胃王博主页面上,看到了一群叫“兔子”的人。

这些患有神经性贪食症的病人自称“兔子”。“兔”是“吐”的谐音,寓意柔弱和胆小。他们极度怕胖,自我评价体系完全建立在身材和体重变化上。他们在深夜、独处、焦虑、沮丧的情况下暴食,再在罪恶感的驱使下,试图利用利尿剂、泻药、呕吐等方式清除吃掉的食物。

这些聚集在百度贴吧、QQ群里的“兔子”们以年轻女孩居多,她们在每天饭点前后准时分享暴食的快感和催吐的方法。

李雨薇是其中一个群的群主,她1994年出生,金融行业的巨大工作压力让她患上了神经性贪食症。她说,每次有人加群,她都觉得特别失落——这个世界上又有一个人陷入了“这种巨大的痛苦”。

群里的女孩们没有、也不打算去医院。她们觉得自己“阴暗、丑陋”。李雨薇的想法几乎代表了大多数,“暴食和催吐是一件难以置信又无法让人理解的事情”。

奉行“以瘦为美”是主因

“暴饮暴食和食后催吐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对情绪的不适当处理。”曾参加过“中国红十字会进食障碍患者救助项目”的心理治疗师韩煦说,很多进食障碍患者具有的共同点是完美主义和低自尊,他们优秀却不善于发现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大部分患者认为,“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为进食障碍提供了温床。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成长中都曾遭遇来自家庭、社会关于身材问题的压力。像林婷婷这样的年轻女孩,尽管已经认识到了暴食和催吐的危害,但内心深处依然认同“瘦才是美的标准”。

家长们也持这样的观点。一位母亲谈及女儿的减肥行为时说,减肥行为本身并无不妥,只是过度才造成了神经性贪食。“减肥不就是女人一辈子追求的事业吗?”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负责人陈珏说,这几年,进食障碍患者越来越多。陈珏记得,1998年,她刚刚从事精神科工作时,整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一年只能见到一两例进食障碍患者,如今一整天的门诊可以见到二十多人。

研究显示,神经性贪食症的高发年龄段为12岁到35岁,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男女比例为1:13。像林婷婷这样的女中学生、大学生是进食障碍的高危人群。陈珏认为,“社会文化”因素,如“以瘦为美”的社会价值观,在进食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

2017年1月,林婷婷跟母亲坦白了自己双性恋的事实,母亲无法接受,母女陷入冷战。当时正值春节,家里的餐桌上摆满了大鱼大肉。林婷婷疯狂地享受食物,再冲进卫生间把它們全部吐出来。这是她病情最严重的时段,从以前的一个月暴食、催吐一次变成了每天暴食三次、催吐三次。

晚上,她一个人待在房间里,思考人生的意义。怎么也想不明白。那就睁着眼睛。整夜醒着。几天后,她被武汉一家综合性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和抑郁症。

其实,林婷婷不是孤例。国外学者发现,像她这样的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同时患有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的比例在50%以上,这些患者还可能共病物质滥用、冲动/冒险行为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

何一曾是一位有7年神经性贪食症病史的进食障碍患者。在暴食催吐持续到第四、五年时,她在呕吐物里看到了血。求生的本能让她开始自救——看医疗专业书籍、求助医疗机构。但还是有点晚了。频繁的催吐已经给她的身体带来了病态反应。每到深夜,何一总是被一种恶心的感觉击中。她的牙齿也被胃酸腐蚀坏了。四颗臼齿严重蛀牙,吃太冷或太酸的食物都会疼。

“有些病人反复呕吐,除了造成牙齿问题和腺体肿大外,还可能造成血清电解质紊乱,引发心率失常,危及生命。”陈珏解释。据报道,进食障碍患者死于心搏骤停、肾衰竭或者其他躯体并发症。

最难的是下决心接受治疗

进食障碍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了一道结界。少有父母可以打破。

在心理治疗师韩煦的记忆里,即使父母带着孩子来看进食障碍专科,也常常陷入互相指责的怪圈。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就是太作了,要是不作,早就好了;孩子又觉得,她生这个病,和小时候父母的对待方式有关,家长话里话外地说孩子胖,孩子就会有自卑心理,尝试去减肥。

陈钰说,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进食障碍是精神科需要处理的问题。在诊疗中,很多家长都觉得吃不下饭是肠胃问题,要看消化科;闭经是内分泌问题,要看中医或内分泌科。很多时候,病情都被耽误了。

即使专业医生也未能走出认知盲区。李苗是一位有九年神经性贪食症病史的进食障碍患者。她曾在教科书上看到自己的症状符合神经性贪食症的诊断标准,但不确定。2015年的一天,她终于鼓足勇气走进当地一家精神专科医院时,医生跟她说,这不是一种病,不需要治疗。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李苗的进食障碍越来越严重。

韩煦曾遇到一个极端病例。前一天,一个女孩还在一家网络医疗平台上咨询进食障碍要怎么治疗,第二天就看到家长的消息,说孩子已经过世了。韩煦说,每次看到这样的消息都非常难过。

好在,进食障碍并非毫无治愈希望。

陈珏说,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都是可以治愈的。以厌食为例,数据显示,45%的患者可以治愈,30%预后中等,25%预后较差,死亡率5%-15%。但至少将近一半的病人是可以治愈的。同样,贪食症的治愈率也在一半以上。“越早来治疗,越容易康复。”陈珏说,对很多进食障碍患者来说,最难的一步就是下决心接受治疗。

(梁衍军荐自《新京报》 2018.1.17)

猜你喜欢

暴食神经性厌食症
节食?催吐?说说对厌食症的误解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逃不开的痒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食物成瘾者的自我救赎
鉴定出暴食神经元
奇怪心理导致暴食
不要把神经性皮炎当牛皮癣
心情不美丽 皮肤不美丽
吃货的四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