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成功为何在众叛亲离中死去

2018-05-14

新传奇 2018年7期
关键词:郑成功陈氏厦门

一直以来,郑成功作为收复台湾的英雄而留名青史。史书很少提及,光复台湾后仅仅几个月,郑成功便溘然长逝。而这位大英雄离世的直接原因,竟然是被儿子气死。真相究竟如何呢?

丧父得孙,悲喜交加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原先是海盗,受明朝招抚后,逐步控制了福建军政大权。明清易代之际,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则聚集了一支劲旅,长期以厦门、金门为根据地,领导东南沿海抗清事业。

郑成功曾率十多万大军反攻南京,但因轻敌失利。鉴于郑军控制的少数沿海岛屿,无法支撑庞大军队,郑成功将注意力转向荷兰殖民者控制下的台湾。

1661年初,他命十八岁的世子郑经留守厦门,亲率大军攻台。荷兰人很快被压缩在少数要塞里负隅顽抗。一年后,郑成功驱逐荷兰守军,为维护祖国领土做出光辉贡献。

收复台湾是郑氏的一大胜利,郑成功准备将台湾建设为抗清基地。登陆台湾岛后,他亲自巡视各地,抚慰当地高山族同胞,安排将士屯田垦荒,形势一片大好。

不料就在此时,坏消息如晴天霹雳一般接连传来。

首先是来自北京的噩耗。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此前误信清朝招安,拒绝儿子的忠告,投降清朝,后被拘禁带往北京。

1661年10月,清廷见郑成功没有投降的意思,便把郑芝龙和郑成功弟弟、侄儿全家十一口满门抄斩。郑成功听闻至亲惨死,感情上受到很大冲击。

紧接着,从云南传来了南明永历皇帝被俘的消息。这意味着西南抗清武装瓦解,清朝可以集中力量打击郑军。郑成功眼看反清复明事业前途艰险,备感焦虑苦闷。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心的忧闷只需一点小事便可激发。

就在这时,留守厦门的世子郑经向父亲报告,自己和侍妾生了个儿子。郑成功最初听到这个消息时非常高兴。身在厦门的妻子董夫人、儿子郑经、新生的孙儿及其生母陈氏,在台将士,还有金门、厦门守将,都获得了郑成功的赏赐。全军上下喜气洋洋。

不久,郑成功收到了文武百官的贺信。带着抱孙的喜悦,郑成功一封封阅览部下贺词。然而,当读到原南明高官唐显悦的信时,他的脸色完全变了。

杀妻除子,众将拒命

唐显悦在信里揭露了真相。原来,新生儿的母亲陈氏,真实身份乃郑经幼弟的乳母。她当时年纪二十六七岁,容貌秀丽,身材窈窕。

有一天,郑经去内宅向母亲问安,经过陈氏的卧房。陈氏刚刚起床,神态娇媚,郑经于是和她隔窗传情,定期幽会。结果陈氏怀孕生子,只瞒着郑成功一人。

唐显悦揭露这风流韵事,自有缘由——他的孙女唐氏乃郑经正妻。唐显悦要为孙女出气,信里火上浇油地说,郑经和“乳母”生子,有悖人伦,而郑成功居然还大加赏赐,“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国乎”?

郑成功看到这里,勃然大怒,气塞胸膛。长期积压的怒火终于被点燃了。他立刻命部下拿令箭去厦门,要将治家不严的董夫人,还有儿子郑经、乳母陈氏和新生的孙儿,一股脑儿全部斩杀。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很快,金、厦留守官员接到命令,得知竟要他们诛杀主母、小主,大为震惊。他们一致认为,这是郑成功暴怒下不理智的决定。

郑成功族兄、金门守将郑泰提议,将陈氏和新生儿杀死,众官联名为董夫人与郑经求情,大事化小。或许郑成功怒气消解,也将收回成命。

不料,折衷方案再次激怒了郑成功。郑成功一向性格刚硬,执法严厉。金、厦诸将的消极抗命,进一步激怒了他。郑成功解下佩剑交给使者,严令必须行刑。

金、厦众将听说郑成功这样决绝,不由惊呆了,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台湾又传来谣言,说郑成功发誓要杀掉妻儿,如果留守诸将再次拒命,就全部处斩。

众将惊骇之下,把郑成功派来的使者拘禁起来,推举郑泰以族兄名义另树旗帜。他们致信郑成功,今后仍愿提供粮饷,但不再接受调遣。

郑成功接到这一回复,愤怒至极。1662年五月初一,他带病登上将台,眺望澎湖方向是否有船只东来,结果没等到什么好消息。部属劝他宽恕郑经,他却气得到处狂奔。

五月初八,郑成功在极度忿恚中离开人世,终年三十八岁。距离他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才不过三个月。

这场风波并未因郑成功病逝而平息。郑经接到凶讯,在厦门发丧继位,与此同时,一些在台将领指责他“乱伦”“不孝”,拥戴郑成功的弟弟。经过一番内战,郑经才重新平定台湾。

其身不修,无以齐家

郑成功这样一位纵横四海的大英雄,怎么会落到如此悲剧的结局?

表面上看,是继承人的教育问题。

郑经作为郑成功嫡长子和郑氏集团的第三代领导人,工于诗赋,擅长弓马,后来割据台湾同清廷抗衡近二十年,个人能力还算合格。但他的家庭关系和情感生活,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郑经正室唐妃不苟言笑,两人感情不睦。郑经偏爱比自己年长的女性,和弟弟的乳母发生了关系。除陈氏外,郑成功去世后,郑经还将另一位弟弟的乳母林昭娘纳为妾室,生下长子郑克臧。

郑经的感情问题成为悲剧导火索,郑成功和妻子董夫人,无疑对此负有教育责任。不过,尽管郑经私生活不检点,却不能构成这场风波的主要原因。

陈氏毕竟是郑经弟弟的、而非他本人的乳母。古代权贵男女关系混乱,更荒唐的也为数不少。郑成功的部将甚至怀疑,唐显悦披露这件丑闻,是受到清朝收买,有意败坏郑家名声。

郑成功自身存在的性格缺陷,才是导致他一怒而终的最直接因素。他为人坚毅刚硬,主见极强。当年父亲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置之不顾,白手起家、重新举兵。对于抗清事业,这无疑是一大优点。

但他气量偏狭,尤其不能容忍下属的不尊重,甚至是合理意见。更有甚者,他遇事容易冲动,在激愤之下难以控制自己,常为一时好恶不计后果,造成许多恶劣影响。

例如,日后清军攻打台湾的主将施琅,本为郑成功部下左先锋。1651年郑成功出征广东,施琅以后方未稳,劝他慎重考量。郑成功不仅不听,还收了他的先锋印和兵权。

清军果然乘虚偷袭厦门,施琅不计前嫌,奋勇作战。郑成功回师后却不让他官复原职,仅赏白银二百两。施琅一气之下剃光了头发,扬言要出家当和尚。后來两人矛盾又有加深,施琅投清。郑成功大怒,将其父亲、弟弟处斩。施琅从此一心与郑氏为敌。

由此可见,郑成功本人的性格特点,足以说明他处置妻儿的偏激,却不能解释为何金、厦众将为何有底气同他分庭抗礼。“抗命”才是问题的实质。

1662年,郑成功因为台湾开发问题,已经同留守金、夏的将官产生了隔阂。当年正月,郑成功命令留守将士把家属送到台湾。当时台湾属荒蛮之地,郑泰等人都不愿去。

恰在此时,郑成功冲动下做出诛杀妻儿的不理智决策。金、厦众将拒命,同时也是对搬迁眷属去台的抵制。

保护主母、小主,其实是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关键在于郑成功开拓台湾岛,同部分将领利益产生冲突,而郑氏集团的组织特点,以及郑成功本人远在天边,又为他们提供了抗命的客观条件。

郑成功之死,是他个人性格、家庭教育和郑氏集团组织结构,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位民族英雄在修身、齐家、治国方面均有不足,才招致这一悲剧结局。

(澎湃新闻网 2018.1.20等)

猜你喜欢

郑成功陈氏厦门
义宁陈氏家风
厦门鼓浪屿之行
陈远
林挺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厦门品小吃
陈氏兄弟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