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论赋予语文课堂以活力

2018-05-14梁敏玲

考试与评价 2018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辩论

梁敏玲

【摘 要】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的指引下,语文教学中进行“辩论元素进课堂”的尝试,设置辩论的环节,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辩论 辩论元素 语文课堂教学 活起来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然而,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令人堪忧:教师授课多以“注入式”教学方式,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被动地位,未能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导致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有厌学的情绪,造成投入大收获微的境况,这也一直困扰着语文老师。

近段时间,听了几节语文课,无独有偶,这几节课都有辩论的环节,课堂气氛高涨,学生的参与度极高。而且,这几节课都让学生先研讨后交流,突出“研学后教”的特色。原来是在余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辩论元素进课堂”的探讨。这小小的辩论,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变得灵动起来了如指掌!“辩论元素进课堂"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它能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听课后,我受到很大的启发,不断地思考着,反思着,也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进行“辩论元素進课堂”的尝试,设置辩论的环节,果如其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课堂活起来了!

一、教给辩论知识,以辩促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辩论虽然不像辩论赛那样正规,但小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比较贫乏,为使教学有序地进行,教给学生一些辩论的基本入门知识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我告诉学生:辩论开始时,先由正方任一辩手起立发言;完毕后,反方的任一辩手应立刻发言;双方依次轮流发言,直至双方时间用完为止。辩论时,要简洁明了地加强本方观点,善于根据对方的言论,机智有力地反驳对方的论点,即使在辩论中针锋相对,也应做到态度温和,彬彬有礼,以理服人,而不要以势压人互相尊重,只能针对对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攻击,不能人身攻击,不能带有轻视,贬低污辱对方的语言。当然,在辩论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准备,首先确定自己所持的观点,再根据自己的观点寻找相应的论据,要重点在课文中寻找,不能脱离文本,可适当根据生活实际,以有关的事件作例证。例如,唐老师上的《穷人》这一课,课前,唐老师给予学生的指导就非常到位。这课的辩题是:桑娜应不应该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正方: 桑娜应该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反方:桑娜不应该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同时具体说明了要求:1. 确立观点,寻找论据。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然后阅读课文,从文章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阅读课文时,画出文中环境、对话、心理描写的句子,并做批注,再整理成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2. 小组合作,梳理论据。要求辩论时,说清自己的观点,还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并针对对方发言中的漏洞进行反驳。老师把以上的指引设计成研学案,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学生就可以根据要求,有的放矢地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的辩论分三个环节,分别是正反双方阐述观点;正反双方反驳对方的观点;正反双方自由辩论。辩论的过程中,同学们俨然小辩手,重点以文中的有关句子为依据,摆事实,讲道理,还时不时引经据典阐述观点,双方针锋相对,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节课从寻找论据,继而辩论,都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不用分析讲解,只作了适当的点拨,同学们已经在小组的合作中,观点的互动中,思维的碰撞中,借助文中的环境、语言、心理的描写,深入地理解课文了,体会穷人那勤劳善良的品质,语文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达到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并真正体现了“研学后教”的特色。这样,通过辩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觉快乐地学习,课堂自然就活起来了!

二、挖掘辩论元素,以辩促思。

辩论能学生训练思维,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辩论中,学生为使自己的见解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就会在课堂辩论前查找资料,收集论据,并进行分析、提炼、综合、概括、推理,自然而然就能提高信息整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辩论的过程是言语交际训练的过程,需要双方思维集中,反应敏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而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辩论客观上打破了师生问答式课堂教学局限,可在学生你来我往的平等交流中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更为个性内向孤僻而平素沉默寡言的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

我认为语文教材中,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让学生辩论一番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深入教材,挖掘其中的辩论元素,抓住这种契机,充分利用。在确定辩题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 教育性原则。根据学科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要求,切合教学内容,反映学科知识、学生兴趣、社会热点,有认识和教育意义;2、可辩性原则。有一定的可辩性,双方命题在一定条件下皆以成立,即在“二元对立”状态下产生。既有共识点又有争论点,共识点指对立双方对辩题的提议、范围具有大体一致的理解,争论点是指对立双方产生分歧的焦点;3、对等性原则。辩题公平,在理论、事实各逻辑等方面没有倾向性,双方都有立论的可能性;4、适宜性原则。辩题的设置不能太难,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困难度要把握在“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程度。如《钓鱼的启示》,可以设立辩题:钓到的大鲈鱼是放还是不放回湖中?《中彩那天》可能设立辩题:中彩得到的奔驰汽车是还给库伯还是留下?《将相和》可设立辩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这些辩题都可以让学生辩一辩。。

张老师上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学会看病》,也设置了辩论的环节。辩题是:文章中的妈妈是不是个好妈妈?正方观点:文中的妈妈是个好妈妈。反方观点:文中的妈妈不是个好妈妈。辩论前,老师也给予适当的指导: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特别是母亲的语言、心理活动。在辩论中,正反双方不同的观点发生激烈的碰撞,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唇枪舌剑。这无疑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双方统一了观点,母亲看似狠心的表现实则是一种爱,一种尽责的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磨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通过辩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更深地理解了母亲的爱,明确了今后应如何回报母亲的爱。可以说,这个设计既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教会学生要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这一节课,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活起来了!

三、紧扣辩论元素,以辩促悟。

古代思想家墨子说过: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实,失嫌疑。也就是说,辩论可明辨是非,探求真理。

在进行《走进信息时代》综合性学生时,我按教材的要求,上了一节辩论课,辩题是:网络利大还是弊大?正方的观点是:网络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是:网络弊大于利。同学们围绕上网的利与弊,首先两方展开自由辩论,双方主辩手陈述自己的观点,接着双方自由辩论,最后正反方总结自己的观点。辩论时,同学科根据自己平时上网的感受及查找的资料,从身心、学习等阐述自己的观点,列举全面,涉及面广。辩论的全过程,

同学们思维活跃,滔滔不绝,争论不休,各持其见,教室充满热烈的气氛,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大家总结出结论:网络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是可以接触。但网络是把双刃剑,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自然会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不适合小学生接触,因此,面对网络,要提高自身的辨别力和抗诱惑力,无论它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都应当有选择,正确利用并适度适量,让它很好地为我们服务。这道理不是教师一味说教,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亲自印证感悟所得的,我相信同学们会印象深刻,终身受益!由于这辩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兴趣浓,参与热情高,课堂活起来了!

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必须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角,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他们,充分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主动去探索,去掌握,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辩论元素进课堂,让学生进行小小的辩论就可以收到这样的效果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新课程理念带进课堂,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充满生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元授,夏松瑜,李鹏编著.辩论训练

[2]叶秀兰.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辩论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提问机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的运用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聋生语文教学生活化
“合”乐而“不为”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同影子辩论
如何看待和处理语文课堂教学“中途离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