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州巴黎》的寻找与流浪
2018-05-14陈进
摘要:影片《德州巴黎》是一部公路片,由一个关于现代人的孤独与寻找拉开帷幕,片名中的德州与巴黎,一方面代表了美国社会和欧洲社会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另一方面让现代家庭中男性和女性的地位关系被象征性地加以引出,笔者主要从主人公的寻找和流浪,以及找寻后和儿子精彩的对白入手,再回归到主角的解脱与漂泊中来论述这部电影。
关键词:寻找 流浪 孤独 公路片
一、引言
《德州巴黎》,又译作《德克萨斯的巴黎》,是笔者比较喜欢的一部电影。作为一部公路片,它是以欧洲人的视角来拍摄美国人生活的影片,由维姆·文德斯执导,哈利·戴恩·斯坦通、娜塔莎·金斯基主演,获得了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等和威尼斯最佳创意影片奖。
二、寻找和流浪
这部片子的主人公柴维斯迷失在德州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因为身体虚弱导致昏迷之后,被一名医生救起,却一直保持缄默,不肯说一个字。医生联系他的弟弟沃特来接他,柴维斯仍保持沉默,直到回家途中看见那块“巴黎”的牌子时才终于开口。沃特告诉柴维斯,简(柴维斯的女友)4年前把儿子亨特送回来之后就消失了。沃特不止一次地问起柴维斯4年前发生了什么事,这4年他去了哪里,柴维斯都没有告诉他。他们终于回到了弟弟沃特在加州的家,柴维斯见到了自己的儿子亨特,其实弟弟、弟妹是亨特的养父母。这件事情源于4年前柴维斯和女朋友之间的情感纠葛,其实他们原本是非常相爱的情侣,但是由于柴维斯对自己女友简的爱使简无法承受,导致后来简一直想要逃离。这时柴维斯终于爆发了,他把简绑在火炉边。夜里起了大火,柴维斯从梦中惊醒,儿子亨特和简已经不在了,他疯狂地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从沙漠回到弟弟沃特家后,儿子亨特并不接受这个突然出现的爸爸,就像在归途中沃特跟柴维斯说的那样,4年相当于一个孩子的一生。当柴维斯提出要去学校接亨特,两个人一起走路回来时,遭到了亨特的拒绝。当天下午亨特看见柴维斯在校门口接他时,便坐同学的车回去了,晚上也一直待在车库里不肯上去吃晚饭。在沃特的帮助下,他们4个人看了曾经一起拍的小短片,亨特变得不怎么排斥他的这个老爸了,有天柴维斯在保姆的指导下穿成了一个有钱的老爸的样子去接亨特,尽管最开始他们两个人各走公路的两边,亨特却在模仿老爸柴维斯的走路姿势和方向,最终亨特接受了自己的老爸。弟妹安告诉了柴维斯关于简的下落。得知简每个月5号都在休斯顿的一家银行给亨特的银行账户汇款,柴维斯决定去找简。没想到再去学校看亨特时,亨特也表示想要一起去找简,于是父子二人一起踏上了寻找简的道路。柴维斯跟踪简到了一栋旧建筑前,他来到一个小房间,从这里能看到对面简工作的情况,但对面的人看不见他。柴维斯终于找到简,把过去的事情通过一个故事讲出来,而事实上这个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就是他们彼此。柴维斯只告诉简说亨特在哪个房间等她,而他自己却没有办法去面对4年前,也无法面对这些恐惧。影片的最后,简到了亨特所在的旅馆,柴维斯开着停在旅馆楼下的车朝远處驶去。
影片开头长达3分钟的时间里都在展现柴维斯一个人在荒漠里漫无目的地行走,蓝天,白云,荒漠,孤独旅人。“在公路电影中,主人公都是在荒漠中寻访梦中佳境的天真旅人。”
这部片子在背景音乐的气氛烘托之下,很多时候其实是有点沉闷的,但一个画面,呼吸声,没有台词,冗长的蓝调吉他的拨弦声,足以描述孤独。关于父子之情,兄弟之情,那些缥缈的爱情都被刻画得如此入骨,悲伤。柴维斯手中的爱情越握越紧,变成灰烬。再惊天动地,最后也不过只言片语。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用如此言辞形容了文德斯的《德州巴黎》,“当W.文德斯决定征服美国人的心灵和影院观众时,他拍摄了一部关于家庭的影片,一个不在家的母亲,一个救世主型的哥哥和一个蓬发男孩组成的情节片。”[1]
三、结语
《德州巴黎》的男主人公要寻找德克萨斯的巴黎,这样荒诞不经的命题,本身就有悖现实。主人公在父子关系、手足之情和夫妻感情中迷茫往复,这种寻觅同公路电影天生的流浪气质天衣无缝地衔接着,令我们从电影中看到自己:对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时常茫然无措,抛却周遭,漂泊到荒凉之地试图寻找生命的原动力和激情,向往前方,南辕北辙地试图摆脱疏离感和刻骨铭心的痛楚。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很孤独,都有一些暂时无法去面对的东西,需要等待的时间可能是无数个4年,柴维斯没有办法告诉别人,就算是至亲的弟弟沃特。于是他在这消失的4年里几乎与世隔绝,公路,语言将他永远地排斥在文明世界之外。离开了旅馆的柴维斯将去哪里呢?也许他并不想与这个世界再有任何联系。
参考文献:
[1][德]维姆·文德斯.文德斯论电影[M].孙秀蕙,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进,男,贵州大学,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导演)(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