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毒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鉴别与防治
2018-05-14李海
李海
摘要: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于感染呼肠孤病毒而导致,病鸡典型症状是足部关节发生肿胀,且腱鞘发炎,后期腓肠肌腱往往发生断裂。该病不仅会导致病鸡跛足,走动困难,还会对采食和消化产生影响,饲料转化率下降,生产性能明显降低,特别是会严重危害肉鸡。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可发生,应加以防治。
关键词:鸡;病毒性关节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类症鉴别;疫情处理;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 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8-0126-01
1 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呼肠孤病毒能够通过绒毛尿囊膜或卵黄囊接种于鸡胚内,并大量增殖。一般来说,鸡胚通过绒毛尿囊膜接种,往往经过7~8天发生死亡,且鸡胚肝脏、脾脏发生肿大、坏死,绒毛尿囊膜存在散布的白色病灶;鸡胚通过卵黄囊接种,往往经过3~5天发生死亡,且鸡胚皮下大面积出血。病毒接种在原代鸡胚、肝、肾、肺、巨噬细胞以及睾丸培养细胞内都可生长。病菌使用乙醚无法被杀死,且可抵抗pH值为3的强酸溶液、3%甲醛、2%来苏儿,但0.5%有机碘和70%乙醇能够将其杀灭。
流行特点。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呼肠孤病毒,从多种鸟类体内都可分离得到,但目前只明确该病毒可使家鸡和火鸡发生关节炎。一般2周龄雏鸡的易感性较高,自然发病通常是在4~7周龄出现。易感鸡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病鸡都会导致该病的传播。病鸡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排出病毒,其中粪便是主要的接触性传染源。该病还可通过垂直传播,即病鸡会产出带毒的种蛋,由此孵出的雏鸡就会出现发病。对于鸡感染日龄、感染途径以及病毒致病型不同,会具有长短不同的潜伏期。直接接触和气管内接种病毒,发病潜伏期分别为13天和9天。
2 临床症状
雏鸡通常在感染病毒3~4周后出现发病,主要是发生关节炎、腱鞘炎。发病初期,病鸡食欲不振,拒绝走动,往往蹲伏不动,接着发生跛行,趾关节、胫关节以及连接的肌腱都发生肿胀,病鸡喜坐于关节上,人为驱赶时会用趾关节着地支撑向前跳动,而掌心离地。发病后期,病鸡的足、趾关节发生扭转弯曲,严重时会发生瘫痪,不能站立,阻碍生长发育,生产性能降低。商品肉鸡发病后通常在17—18日龄逐漸发生瘫痪,无法站立,腿部外翻,呈明显的八字形,淘汰率、死亡率都较高。部分商品肉鸡在养殖过程中会出现生产性能降低,饲料消耗增多,跗关节变形、发紫。少数产蛋鸡群也可出现发病,通常在140—250日龄发生,病鸡无法稳定走动,发生瘫痪,关节弯曲、扭转等,但鸡群的采食量、产蛋量以及蛋壳质量等没有明显变化。
3 剖检变化
剖检发现病鸡全身脱水,皮肤发绀,肉髯和鸡冠呈紫黑色,主要是足部和胫部发生病变,趾关节囊、跗关节囊、趾屈肌腱以及腱鞘内存在淡黄色或混杂血液的渗出物,少数存在脓性渗出物,这可能是由于继发感染某些细菌导致;滑膜内发生充血或存在出血点,急性期的腱鞘和关节囊发生充血。大龄雏鸡和成年鸡通常是单侧或双侧腓肠肌腱发生断裂,关节软骨出现溃烂,关节腔存在较多草黄色或混有血色的滑液,其中混杂纤维素性絮片。少数耐过的病鸡会变成慢性症状,其关节腔内存在较少的渗出物,关节出现变形、硬化,腱鞘发生粘连和硬化,趾向后弯曲,跗关节皮肤呈茶褐色,且其远端关节软骨上存在点状溃烂,部分在切面发现肌和腱相交处发生不完全的断裂,并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另外,还伴有心外膜炎、卡他性肠炎,肝脏、肾脏、脾脏发生肿大,并存在细小的坏死灶。
4 类症鉴别
维生素E和硒缺乏症。二者相似之处是病鸡跗关节发生肿大,出现跛行,行走不稳。区别是维生素E和硒缺乏症通常是15~30日龄的鸡容易发生,头部向后或向下痉挛,双腿出现痉挛性急收急松;剖检发现肌肉存在灰条纹,尿液中含有较多尿酸,但肌肉肌酸减少。
家禽痛风。二者相似之处是病鸡都表现出采食减少,机体消瘦,关节发生肿胀,出现跛行等。区别是痛风主要是由于饲喂高水平蛋白质饲料导致体内尿酸盐含量增多而出现发病,病鸡会排出半黏液状的白色稀粪,其中含有大量尿酸盐,关节存在豌豆大小的结节,破溃后会有黄色的干酪样物流出;剖检发现胸膜、腹膜以及内脏表面存在白色尿酸盐结晶薄膜,如同石灰样,关节也存在白色结晶。
5 防治措施
疫情处理。只要出现发病,要立即采取严格的隔离封锁,挑出病鸡采取隔离治疗或淘汰处理,促使鸡群被逐步净化。另外,要彻底消毒,病死鸡尸体必须采取无害化处理。对少数持续较轻关节症状的病鸡,可每只肌肉注射0.5 mL2.5%普杀平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
加强饲养管理。鸡场最好采取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禁止到发生过该病的鸡场购买种蛋或引进雏鸡,且每批鸡出栏后都要对栏舍进行全面清洗和消毒,经过一段时间空置才可饲养下批新鸡。种鸡群加强免疫,确保雏鸡易感阶段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鸡群饲养过程中要定期进行检疫,及时将阳性种鸡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