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琵琶曲《春雨》的艺术创作特点
2018-05-14陈晓岚
摘要:琵琶曲《春雨》在创作上借鉴了许多西方音乐的素材,如和弦分解的运用、和声进行,同时吸收了西方弹拨乐的指法,并将其融汇在琵琶音乐当中,使得此曲相比其他乐曲而言更别有一番风味在其中。
关键词:琵琶 和弦分解 改革开放
点点泛音,带出一缕思绪;轻拢慢捻,讲述一段故事。三年前,笔者初次接触到《春雨》一曲,便被其內含的乐思与技艺所惊艳到,因而对此曲甚是喜爱。在此浅析对《春雨》的见解,与各位乐友一起分享。
一、创作背景
《春雨》是一首旋律非常优美而且富有流动性的曲子,广受琵琶爱好者的喜爱。但是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却鲜为人知,绝大多数都是关于赞美春天雨水“润物细无声”之类的泛泛之谈。然而这首乐曲背后真正的创作意图却不是关于对春雨的赞美,而是借用春雨来隐喻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里程碑的创举——改革开放。
本曲创作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使作曲家文博先生的父亲沉冤得雪。文博先生十分感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便谱写了这首乐曲,以春雨之名隐喻改革开放如同春雨一般,为中华大地带来生机。而文博先生因朱毅先生对本曲的欣赏与指导,将朱毅先生视为本曲的作曲者之一,两人的深厚友谊又是另外一段佳话了。
二、曲式结构特点
全曲共有219小节,可分为4段,外加4小节的引子和10小节的尾声。其中第一段为5-72小节,第二段为73-99小节,第三段为100-187小节,第四段为188-209小节,引子为1-4小节,尾声为210-219小节。
第一乐段是一段中慢板,可分为A段(5-26小节)与A段(27-68小节)。A段左右手指法相对简洁,主要是弹挑、半轮以及泛音的应用,通过营造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来描述冬天刚过、春天悄然而来的画面,隐喻了改革开放政策刚刚开始实施的阶段。A段开头与A段大致相同,两段为平行乐段的关系。与A段不同,A段对主题旋律进行了更加丰富的发展,整体速度比A段稍快,从44速度提高至76速度,整体的感觉比较活泼,描绘了春天大地慢慢长出嫩芽、冬眠的动物渐渐苏醒,隐喻改革开放渐渐在全国各地扎根发芽。A段结束在D大调属功能之上,随后转入主调的属调A大调,用了4小节的泛音对第一段与第二段进行过渡与连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乐段是一段优美的中板。整个乐段为完整的一个乐段B段。乐段以挑轮为主要指法,旋律发展以分解和弦为主。整段共有两条旋律线:一弦上轮指的旋律以及二三四弦上用挑演奏出来的旋律。两条旋律交错出现,一弦旋律出现的时候,内弦用挑作旋律的和弦分解,铺垫和声色彩;一弦旋律在乐句结尾出现长音时,内弦用挑演奏旋律进行填补(如图1),从而作出了内外两条旋律线一唱一和的效果。根据乐句的划分,主线旋律即一弦上的旋律整体的走向是音阶上行,通过对力度作渐强处理慢慢将情绪堆积,最后在91小节到达乐段最高音,推出来一个小高潮。随后回到中音区,最后结束在主和弦上,在96小节开始作连接,最后通过落在调式属和弦上来过渡到第三段。
第三乐段是快板。开头慢起渐快,在132小节进入乐段的快板部分。乐段按照指法可分为C段(100-131小节)、C段(132-163小节)以及C段(164-187小节)。C段慢起渐快,承接了B段的音区与情绪,旋律发展较为平静,以三连音为主要节奏型,随后下行至中音区,慢慢向C段的速度靠拢;C段节奏型从三连音变为四十六,旋律开始变得密集,对整个乐段的主题旋律进行发展,速度进入快板的阶段;C段是整个乐段速度最快的部分,指法变为扫轮,节奏型转为四分音符,通过主题旋律从中音区发展至高音区。第三段通过运用右手指法的改变以及力度的变化,使得旋律逐渐变得密集,从而对情绪进行推动,为接下来第四段作情绪上的铺垫。
第四乐段是全曲最高潮的部分,富有激情澎湃的表现力。旋律极具歌唱性,表现力十分宽广,运用双轮指法带出富有和声色彩的丰富音色,描绘了春回大地、春暖花开、漫山遍野百花齐放的画面,侧面烘托出改革开放遍布全国,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最后乐段回归平静,与开头的情绪照应。
尾声通过运用人工泛音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最后落在D大调的主和弦上结束全曲。
三、创作特点——中西结合
纵观《春雨》全曲,在指法与旋律上出现了许多与传统乐曲不一样的内容。
(一)与西方弹拨乐的结合。文博先生在第二乐段的写作上参考了古典吉他的演奏技巧,旋律发展以分解和弦为主,模仿了古典吉他的演奏技巧,并将其融合到琵琶的演奏当中。这一举措扩展了琵琶的表现力,是琵琶演奏技艺中的一种创新。在第三乐段的C段,同样也巧妙地模仿了古典吉他的指法——轮指(见图2)。这一指法有别于传统的三指轮,借鉴了吉他的轮指,使得这一段更具活力和别有一番风味。
这是中西弹拨乐在演奏技巧上巧妙的结合,打开了琵琶演奏发展一扇新的大门,为琵琶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而文博先生这一中西结合的举措,也从侧面响应了改革开放的本质。
(二)对分解和弦的运用。有别于以往的乐曲,《春雨》中运用了大量的分解和弦,其中在第二乐段以及第四乐段中尤为明显。以往的乐曲和弦大多以柱式和弦的形式伴随扫弦或刮奏出现,而在《春雨》中则以分解和弦与挑轮的形式出现(见图3)。文博先生突破传统,在乐曲里大胆运用分解和弦,使得乐曲的和声效果更为丰富,音乐的流动性更加明显,丰富了和弦在琵琶音乐中的运用,提高了琵琶演奏的表现力。同时也拉近了琵琶音乐与西方调式和声的距离,促进了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交流与发展。
一首《春雨》,牵出一段过往;一首《春雨》,架起一座桥梁;一首《春雨》,藏着一种精神。音乐无国界,文博先生敢于创新、敢于发展的精神值得每一位音乐人学习。
(作者简介:陈晓岚,女,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琵琶〉)(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