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I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
2018-05-14杨春慧
杨春慧
摘要: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于感染钩端螺旋体而导致,属于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其中仔猪的发病率较高。该病会导致繁殖母猪受胎率降低、不孕、流产、死胎、产出弱仔等;育肥猪慢性感染后饲料报酬下降,增重缓慢;仔猪生长停滞,变成僵猪,且容易死亡,应加以防治。
关键词:猪;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类症鉴别;药物治疗;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 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8-0107-01
1 流行病学
多种钩端螺旋体都可引起该病,其中波摩那型钩端螺旋体最为常见。病原体在潮湿、常温环境下能够生存较长时间,如在温度为30℃左右的水中能够存活超过3周,但对紫外线、光热比较敏感,长时间保持环境干燥、清洁即可有效将其杀死。另外,病原体具有较弱抵抗常用消毒剂、酸碱物质的能力,大部分消毒剂可快速将其杀死。病原体对部分抗菌素敏感,如链霉素、土霉素、庆大霉素等,也是临床上首选、对症的敏感药物。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和带菌动物,主要经由损伤皮肤、黏膜感染,也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带菌动物一般通过尿液排出病原体,导致外界环境被污染,易感动物接触污染物后就会发生感染。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夏季、秋季为发病高峰期,往往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
2 临床症状
黄疸型,通常育肥猪群容易感染,病猪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外在症状,某些病猪往往会在食欲、饮欲良好且没有任何明显发病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病,并快速死亡;大部分病猪会排出呈算珠状的燥结粪便,颜色深暗,并排出黄褐色尿液,食欲不振或完全废绝,精神沉郁,眼结膜和巩膜发生明显的黄疸,排尿系统功能异常,有时膀胱内积聚过多的红褐色尿液,如同红茶。水肿型,通常是保育猪、育肥猪容易发生,病猪头部、颈部发生浮肿,初期体温短暂升高,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往往伴有便秘,尿液色泽深暗,如同隔夜茶,全身淋巴结发生充血、肿大或出血。神经型,病猪表现出间歇性抽搐、震颤、肌肉痉挛等,躯干及四肢肌肉僵硬、麻痹,导致运动失调,走动或者站立不稳、摇摆不定等。妊娠母猪患病后会发生繁殖障碍,往往会引起流产、产木乃伊胎或死弱胎等。
3 实验室诊断
直接镜检。取发病早期体温升高病猪的新鲜血液,或取发病后期病猪的尿液,作为病料检查。对于病死猪或扑杀猪,要求在死后2~3 h内取肝脏和肾脏进行检查,不然长时间后由于生长腐败菌会导致钩端螺旋体发生溶解而很难检出。采取病料制成液滴压片标本,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也可将病料直接制成抹片或集菌后取沉淀物进行涂片、染色、镜检。
分离培养。病料接种于8%兔血清磷酸盐培养基或柯索夫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且每5~7天进行1次液滴压片,置于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生长情况,至少连续进行1个月的观察,有时发现在30~60天才会生长病菌。
动物试验。取以上病料给3月龄健康的仓鼠或豚鼠腹腔接种,每天观察并测量体温,如果体温升高,被毛松乱,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活动缓慢,天然孔出血,黄疸,则表明发病。也可扑杀濒死期动物,观察病变情况,并取肝脏、肾脏进行细菌检查。
血清学检查。有多种方法,不仅可用于该病诊断,还可用于菌型鉴定以及检疫,如补体结合试验、凝集溶解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炭凝集试验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4 类症鉴别
猪黄曲霉中毒。二者相似之处是病猪皮肤发痒、泛黄,眼睑发生肿胀,食欲不振,妊娠母猪发生流产等。区别猪黄曲霉素中毒主要是由于采食污染黄曲霉的玉米、花生饼等而引起发病,最急性中毒时病猪口、鼻出血,口吐白沫,肌肉震颤,接着由于全身衰竭而发生死亡;急性中毒时病猪发生严重呕吐、腹泻,黏膜先呈淡紫色,后发生黄染,经过12 h左右就会发生死亡;亚急性和慢性中毒時病猪还会出现异嗜,体表出现红斑或紫斑,后期表现出神经症状,如兴奋拱墙、呆立不动、陷入昏睡、角弓反张等。
维生素B1缺乏症。二者相似之处是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头、颌甚至全身发生水肿。区别是猪维生素Bi缺乏症没有传染性,主要是由于饲喂单一饲料,或饲喂有蕨、木贼以及淡水蛤类、鱼虾出现发病,病猪共济失调,运动麻痹,后期皮肤发绀,呼吸急促,心搏亢进,剖检内脏没有发生变化。
5 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发病猪群饲料中添加土霉素,用药o.75~1.5 g/kg。病猪也可按体重肌肉注射15~25 mg/kg链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病猪症状严重,在注射链霉素的同时静脉注射葡萄糖、四环素,并配合使用强心利尿剂及维生素C;如果持续高热,要肌肉注射解热剂。
加强饲养管理。猪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避免引入带菌猪。如果必需从外地引进猪时,要求经过严格的检疫。圈舍内外保持干燥、清洁,及时清除圈舍粪便,并运送至固定地点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猪群定期进行驱虫,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