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实干 春华秋实

2018-05-14

中国学校体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成果体育课程

编者按: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条件保障体系建设改革成果征集活动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18〕16号),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组织成果申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组织各地体育专家,本着“特色鲜明、成果显著、易于推广”的原则,评选出一批优秀经验案例。本刊特邀相关负责人就全国各地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条件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做了综述,并摘登了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3地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情况,以期在呈现发展成果与典型经验的同时,搭建交流学习平台,推动下一阶段的学校体育改革发展。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的各项要求,全面总结交流和宣传各地近年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条件保障体系等领域建设取得的改革经验、做法和成果,不断加快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教育部办公厅于2018年3月19日发出通知,向全国各地征集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条件保障体系建设改革成果。截止5月25日,共收到来自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的各类成果441项,其中,学校体育改革综述34篇、校园足球工作综述6篇;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类成果96项、课外体育锻炼改革成果77项、学校体育训练与竞赛改革成果55项、条件保障体系建设改革类成果52项、校园足球专项类成果121项。2018年5月25-27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组织专家对各地报送成果进行了评审,共评审出入选优秀成果57项(篇)。从入选成果看,特色鲜明,展现了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的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所取得的成果。

一、体育课程教学领域

1.地方课程实施方案成果显著,有力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与成效。为积极落实课程改革精神,强化地方课程指导力度,浙江、重庆、江苏、河南等省市研制并颁布地方课程指导实施方案,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创新成果。如浙江省将课程内容分为“必学、限学、自选”3类,积极探索“能力中心”的课程理念,创造性地提出“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理念与思路,编制出各个水平的“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河南省把学习内容分为“掌握类、体验类、知晓类、锻炼类”4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单元编排思路与体例,指引一线教学的方向与路径。重庆市在继承教学大纲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点,选择编选确定了各个水平段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考核内容,制定了各个年级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在课程评价标准方面,北京市颁布“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基本标准”,浙江省出台“一堂体育课的7条基本要求”,重庆市规定每节体育课必须有8~10分钟的体能练习等。

2.特色课程与“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高度融合,各地各校特色鲜明,传统文化与体育课程高度融合,实现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多元化。特色课程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國家课程校本化的进程。新疆的校园卡巴迪特色课程,体系完整,模式成熟;大连市西岗区兆麟小学开发的“绳韵”课程,体现出较强的课程育人理念;张家店教师进修学校针对天气因素的制约,构建了“室内体育实践课”课程体系在全区推广实用,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重庆市铜梁中学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舞龙引入体育课堂,探索提出了“特色体育课程+传统优秀文化办学理念”的课程创新模式;吉林师范学院将民族传统射艺引入校园,在课程设置、场地设计、课堂教学、业余竞赛等方面探索了有益经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将西北少数民族体育融入体育通识课程;湖南吉首大学将高脚马、抢花炮、摔炮、鼓舞等引入体育课堂,极大丰富了课程资源,传承与发扬了传统文化。

3.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高度融合,师资培训源头创新。基于培养目标与人才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建构课程与教学体系,使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高度融合。浙江师范大学构建了“基于标准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体系”,研制了4年分段式的教学技能校本标准,在此基础上改进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上饶师范学院提出“5项技能融合实训法”,探索了体育教育人才素养的培养路径;福建警察学院提出警务实战教学训练“2+2”模式;蚌埠医学院提出基于ADDLE模型的体育拓展课程开发;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基于“职业实用”理念解构课程要素,构建课程模块等,充分发挥了课程的教育功能。

4.教学模式呈现出立体化、多样化态势,有力推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选项教学作为高中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各地均展开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河南开封高中坚持选项教学35年,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选项模式、教学模式等,有力证明了高中分项教学模式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促进意义。江苏锡山高级中学面对普遍存在的高考压力,提出“巅峰体育课程体系”,从2015年起,深入实施“天天一节体育课”,在全国具有示范价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提出初中体育“行政班+选项”教学的模式,形成了“班内半选项、同年级跨班半选项、跨年级半选项”等多种模式;重庆巴川中学校在初中小班部探索“3节建制班体育课+2节项目班体育课”的“3+2”模式,均有力促进了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的和谐发展。山东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提出“345”高效课堂模式,将体育课分为5个课型,并根据不同课型提出相应的教学流程与评价标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团队体验教学模式”在高职中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对改进课堂教学样态有积极的思考意义。福建省梅列区进修学校提出中小学体育“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对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均有较好的思考与借鉴价值。

5.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拓展了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是有效的教学改革尝试。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构建中小学体育教学与课外锻炼联动机制,并根据不同项目的特征提出“学-练-展”、“学—练-比”、“学-练-赛”等多种模式的应用与评价。哈尔滨工程大学提出“三三制”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技能、体能、习惯”作为三大核心目标,在此基础上探索“三自主的选课方式”,构建教学结构与考核方式,有力提升了俱乐部的教学成效。

6.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实现精准教学,促进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应用时代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命题与挑战。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创建“互联网+瑜伽体育教学”模式,体现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时间空间上的多元立体,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质量。

7.高水准特色教研活动不断涌现,引领教学改革。国家层面的教研活动,已连续开展了7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改革特色的精品课例;连续举办了3届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和每年一次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专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地方教研丰富多彩,利用互联网推出教研活动表现出较好的广度与深度,更多的区域联手联盟教研活动遍地开花,更多的主题式、互动式、开放式教研活动使改革的重心不断下沉与深入,展现了教研活动的极大生命力,大大激发了教师参与课改的内生力,有力保障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二、课外体育锻炼领域

1.涌现出一大批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的课外体育锻炼形式,全员参与成为主流。针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状态及过程监管实际难题,学校以人为本,从内因激励的视角开展体育课程创新;从源头激励到过程监管至锻炼绩效考评等全方位实时在线管理。河北工程大学以生活方式干预为理念,积极倡导健康管理、教学管理全天化、个体健身与服务社会一体化等管理模式。

2.课外体育锻炼内容改革精彩纷呈,学生乐在其中,受益于其中。高校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划分,积极探索可以激发学生运动积极性的体育锻炼方法,洛阳师范学院根据体育运动项目特点进行项目改造和创新,在保持运动项目基本运动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运动体育项目。中小学的改革成果主要对大课间的体育锻炼内容的设计和编排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可借鉴的课间活动模式,充分体现了改革成果的实用性、创新性和普及性等特点。福建泉州晋江实验小学以“竹”为载体,提炼出竹文化,打造特色体育大课间,自编了国学操、项目啦啦操和竹节梯、竹棍操、竹节操、竹竿舞;青海省祁连县根据地方民族生活特点,编排了民族舞蹈操、军体拳等特色体育项目,并组建了多种兴趣社团,使校园充满了体育魅力;山东省烟台市创新大课间活动模式,丰富大课间活动内容,穿插安排了花样跳绳、动感篮球、飞舞毽子、活力足球、技能比拼等内容,形成了“五彩课间”,学校关注学生差异,实施分层锻炼模式。

3.区域性课外锻炼成果丰硕,群体性活动趣味横生,激励作用效果显著。区域性改革成果具有导向性和普及性特点,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优秀改革成果的借鉴价值和作用,使学校能有效利用和借鉴改革成果。北京市创编并推出40余套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练习的大课间素质操,提升学生精神面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同时也进行了大量教师的技能培训,让项目能更好地落地;河南省每天2个大课间,确保锻炼1小时,通过省内中小学“最美大课间”评选活动为广大中小学展示成果、交流经验、共同发展提供了契机,旨在培养学生运动习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三、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领域

1.创新竞赛模式,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运动技能是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海市创设了大中小学生共同参与的“阳光体育大联赛”,以阳光体育竞赛活动为载体,使学生掌握健康锻炼方法、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东莞市从2014年开始创建了“小学生运动能力(技术技能)展示活动”,打破了以竞技为主导的传统体育竞赛模式,建立了以“展示活动”为载体,架设“学—练—赛”一体化的新型学校体育竞赛模式,使小学生运动能力展示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邯郸学院“爱运动”大学生系列课余体育竞赛,形成了“比赛基础分和积分制”的比赛模式,使全年的比赛项目具有统一性、连贯性、兴趣性、选择性的特征,营造出课余体育运动氛围,打造高校运动健康理念。

2.精英人才的培养精细化,教体融合创新路。“教体融合”是体育人才培养必由之路。吉林省实验中学探索“体育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从高水平运动员的成长规律、文化教育、科学训练、输入输出等问题入手,全面构建了以学生为本、运动育人的培养体系,创造了吉林省篮球联赛八连冠的业绩。东北师范大学“U-G-S”教体融合的优秀冰雪运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周洋、张虹等世界冠军;福建省华侨大学规范管理、科学训练、市场运作的“篮球竞训模式”创造了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联赛9次冠军的辉煌。江西新余九中的“1342”式教体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文化课教学与体育训练的融合,构建起教体互融共促的机制,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3.区域训练竞赛体系建设实效化,训练竞赛的格局更加开放。区域竞赛体系的构建,是运动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各地利用竞赛促进竞技体育,更利用竞赛促进群体活动,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使训练竞赛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也更有实效。烟台市架构了“市、县、校”三级学校体育竞赛体系,以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育联赛、特色体育项目比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项目比赛等为主要内容,开创了学校体育竞赛新局面。

四、条件保障体系建设领域

1.管理办法、制度先行,为学校体育课内课外改革提供保障。重庆、浙江、河南均颁发了本省(市)地方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方案,体现了体育课程三级管理的地方权力与责任,规约了体育教学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质量。江苏省率先提出小学阶段体育课将增加到每周5节的整体目标,编制《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南》《中小学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和《家庭体育活动》等系列指导用书,对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进行有效干预。全面实行大中小学体育课表网上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对全省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全面考核,对体育课进行随机暗访检查。

2.强化督导制度,提升质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效益。督导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是改革的新趋势。深圳市采取“飞行检查”制度,要求各校“每天一小时”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不告知的情况下随机检查;检查结果公布,与学校评优、校长考核挂钩。“四点半活動”,引入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资源,辅助、指导、提升校园体育活动质量。该项活动由深圳市财委安排专门经费,生均350元/年,给予补贴,支持购买服务。

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校体育的监测工作得到极大的助力。四川省开发的“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表管理信息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表的上报效率,准确率、时效性均得到高质量的提升。

3.加强教师专业发展,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可持续动力。针对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业务能力提升的需要,各地均采取了不同措施,加强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建设。近年来,各地均加大了新教师的补充计划,缓解专职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福建省三明市的“名师团队培养”,在提高在职教师业务能力方面,成效显著。

4.运动伤害事故无责处理,优化学校体育整体环境。体育活动中的运动伤害事故,一直是牵制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心病”。上海市、北京市均采用了“运动伤害学校免责”的商业保险模式,由政府购买该保险,解除了体育教师教学的后顾之忧,此举可供其他地区仿效、推广。

猜你喜欢

成果体育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我们的“体育梦”
自行车的发明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