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保健食品三十年乱与治

2018-05-14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保健食品保健品保健

“毁誉参半”是我国保健食品出现三十年来最贴切的形容词。不过,近年来国家监管政策的收紧完善,这一行业或迎转折。

保健食品为自己正名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吗?

三十年前:野蛮生长

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食品和营养的需求直接驱动了保健食品行业的诞生。

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娃哈哈、广东太阳神、山东三株集团等。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徐华锋说,这些企业后期命运各不相同,但在早期多用了相似策略:“一招鲜”的单一产品集中推广。

1987年至1996年这十年中,全国保健食品厂家迅速增加到三千多家。太阳神、红桃K、昂立一号、巨人集团的“脑黄金”等品牌,都在这个阶段经历了疯狂扩张。

“钱来得太容易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感叹,很多保健品的成本不到零售价的10%。在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看来,行业诞生初期利润空间很大,而违法获利风险却很小。徐华锋认为,如今,中国的保健食品行业如此脆弱,也许就是因为早期野蛮生长的发展方式。

由乱渐治:“重审批,轻监管”

面对早期保健食品市场混乱,行业亟需一部全方位的管理法规。

1996年央视“3·15”晚会上,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提笔签署发布《保健食品管理辦法》,意味着保健食品正式纳入了法制轨道。最大的变化是,保健食品开始实行批准文号的身份管理制度,在对外销售的获批产品外包装标注“卫食健字”字样,且终身有效,因标志为天蓝色,呈帽形,业界俗称“蓝帽子”。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保健食品和其他食品一样属于卫生部门监管。

但“蓝帽”制度逐渐受到质疑——昂贵的审批费用和时间成本,使中国成为全世界保健食品行业准入门槛最严格、成本最高的国家。

很多人将此归结于“重审批、轻监管”弊病。不过,研究食药体制多年的江苏省南通市食药监局副局长缪宝迎明白,“多次机构改革更迭,让保健食品的政府管理职能交叉,监管工作困难重重。”

“每轮改革,国家改了,地方都要滞后好几年,保健食品的过渡花了近十年,最终到位是在2013年。”缪宝迎说,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监管空白和上下信息不对称。

部委共治:法律之外的难题

保健食品产业一路发展到今天,几乎完成了“平地起高楼”式的发展。在愈发严格的质量管控监督之下,总体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行业最突出也最受诟病的是夸大宣传和违规营销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尽管食品、药品和保健食品在行政上有清晰的划分,但在消费者看来,保健滋补养生产品都是广义上的保健品,一些企业正是抓住了公众的认知薄弱。

中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思想,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虚假广告的进一步传播。“药食同源,这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养生文化传统。文化是有惯性的,不是一下子能改变得了的。”王大宏建议,与其盲目否定养生传统,不如用市场手段和企业责任来约束,让市场份额向优秀的品牌集中,形成行业规范。

还有一些问题是保健食品本身无法改变的。

2017年,75岁的刘姓老人一年间花费近十万元疯狂购买保健品的新闻被媒体报道,但她却向记者解释,“明知是骗钱,但喜欢热闹的氛围,能摆脱孤独,不让子女知道,不挨骂就行了。”

(袁端端、邹成蹊/文,摘自《老年日报》)

猜你喜欢

保健食品保健品保健
浅论保健食品与健康养生的关系和解决途径
热门调查
九旬老人砸200万元买保健品
今年过节你买保健品了吗
HPLC测定保健食品中维生素E
食药监总局:从未批准“补脑”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小知识
保健图话:胃肠病人日常保健
日本的脚趾保健热
磁性保健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