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乐的新发现

2018-05-14周蓉蓉

知识文库 2018年8期
关键词:木条螺丝木块

周蓉蓉

1 案例背景

科探区的创设一直是我们园探究的一个课题,如何投放有效的材料促进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是创设科探区的最终目的。所以笔者认为应该给孩子创设更多自由活动的机会,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动脑筋,想办法。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都很感兴趣,喜欢摆弄科探区中投放的材料,但不知道如何操作与探索。作为教师切不可禁止或责备他们,应当因势利导,主动去培养他们爱探究、爱科学的品质,养成乐于动脑思考、勤于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2 案例描述与分析

2.1 初次接触 随意摆弄

一早,乐乐来到活动室中间,围着科探区中一筐筐木条转了两圈,又蹲下身子在材料框中拨动了几下。她拿起两根木条互相敲了几下,又将木条放回筐中,然后去拨动其它不同厚度的木条。突然她不动了,拿起两根有洞眼的木条一直看着,然后从旁边的筐中拿出木制螺丝插入洞中拧了几下。小手捏着螺丝拧呀拧,可是转了好久还是拧不紧。于是她取下螺丝,换了一颗更长的螺丝,继续用力拧,还是不行。过了一会儿,乐乐便离开了……

分析: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他们的认知经验大多是通过摆弄玩具、材料,在自身的操作中获得的。但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此区域活动创设的内容要形象、具体、直观,游戏性、趣味性要强。所以区域活动的情境创设,材料的选择、投放尤其重要。而我投放在科探区的木条材料是想让幼儿通过操作发展其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材料摆放在那里是看不懂的,他们不知道能用这些木条做些什么。为此,我决定改变策略,再次尝试。

2.2 创设情境 玩出精彩

晨间区域活动时间,科探区中的木制玩具处出现了一个庞大的“机器人”。孩子们陆陆续续来园,围着“机器人”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地交流着。这时有一个孩子大声问道:“老师,这个机器人怎么没有手呀?”“是呀,怎么没有啊?”“那他怎么吃饭呀?”“他没有手,我们帮他想个办法吧!怎么办呢?” “那我们帮他装一只手吧!”“好的,谁来试一试?”一旁的乐乐跳着说:“周老师,我想试一试。” “好的呀!”

乐乐蹲下身子在材料筐中找了一根带洞的薄木条和一颗螺丝,把木条放到第一截手臂上,洞眼对准洞眼,然后插入螺丝拧了四、五下,一松手,木块就“啪”的一声掉了下来。乐乐连忙捡起木条又放到刚才的位置上,一手紧紧扶住木条,一手又把螺丝插入洞眼,用力地拧了几下。扶着的手松开一些看看,再拧了几下,慢慢放开手,“啪”的一声,木条又掉了下来。乐乐没有再去捡木条,只是一副不开心的表情,这一幕被我看在眼里。我走过去,摸摸乐乐的头,笑眯眯地看着她:“机器人这么不听话,手臂老掉下来,乐乐能找找原因继续帮助他吗?老是觉得乐乐肯定行!”话音未落,乐乐捡起螺丝和木条,看看薄木條的洞,又看了看机器人第一截手臂的洞眼,似乎发现了什么。她又开始在材料框中翻找,找了一块木条对准机器人手臂上的洞眼比划一下放下,又找了一块比划一下,当把第三块木条放到机器人手臂上,她再一次把螺丝插入洞眼用力拧了几下,小心翼翼把手松开。这会儿,木条稳稳当当地连接在了一起。

她满脸兴奋地拉着我的衣角说:“老师,机器人的手臂接牢了。”我夸张地围着机器人左看右看,故意拉了拉机器人的手臂对她说:“那你能不能再接得长一点呢!”乐乐呵呵一笑说:“我是要接得很长很长。”我竖起大拇指在她的额头上重重地按了一下,轻轻对她说:“加油!”乐乐蹲下身子在材料筐中拿起一块厚实的木条,对准薄木条一头的洞眼,一手扶住木块,一手插入螺丝加以拧紧。这次仿佛很轻松,成功地连接了第三截手臂。

乐乐连忙又从材料筐中拿出一根薄木条,接了一截。接着,又拿起一快薄木条竖起来加以拧紧,拧了几下发现拧不紧,乐乐立即取下薄木条,又从材料筐中取出一根厚木条,对准洞眼拧了几下。乐乐摇了摇机器人的“手臂”,发现机器人手臂居然左右来回摆动了。她一愣一愣地看着摆动的手臂,揉揉眼睛似乎不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回过神来,她笑着对我说:“周老师,周老师,刚才机器人的手臂晃来晃去,太搞笑了。”乐乐一边说一边又继续拉着机器人的手臂,当手臂荡来荡去时,她忍不住咯咯咯地笑起来。“乐乐,你是施了魔法吗?”我好奇地问。乐乐说:“我也不知道,我木块拉一下放开后手臂就这样动起来了。”

分析:《指南》中提出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鼓励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从木制玩具改成了“机器人”游戏后,乐乐再次踏入游戏中,今天这一次的探究是全新的尝试,乐乐已经不拘泥于相同材料找答案,而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放在了不同材料的探究上。当两块木条掉下来后,乐乐能拿取木块细致观察其特点,并进行了对比观察。她对洞眼、找合适的木条,反复进行探索,为的就是能够成功的连接,同时也说明乐乐已经具有连接的操作经验了。

3 案例反思

3.1 及时跟进与调整,让游戏贴近幼儿,生动有趣。

乐乐第一次面对一筐单一的木条和螺丝时,是茫然而无

头绪的,她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不知道自己要怎么玩,因此游戏也以失败而告终。面对幼儿这样的状态,我及时对投放的材料做出调整,在区域中投放了一个由木条等材料组成的半成品机器人。这一改变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游戏的兴趣。当乐乐第二次游戏时,她开始有了明确的目标——给机器人接手,并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了新经验。在半成品机器人的基础上,她通过对洞眼、木条的观察,发现了其中的不同,从而找到了真正合适的组合,还让机器人的手动了起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感与满足感。可见,机器人这一形象是贴近幼儿的,是幼儿觉得生动有趣的,使幼儿感兴趣的。教师在区域投放的材料都是预设的,而幼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引发许多的问题,我们要根据这些问题及时地对材料进行跟进与调整,让这些游戏贴近幼儿,是幼儿想玩并能玩起来、玩开来的。

3.2 适时鼓励与引导,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提升。

乐乐在连接第一截、第二截手臂时,前后两次失败后乐乐似已经失去了再探索的信心,所以老师及时捕捉到幼儿反常的信息,适时鼓励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此时老师不介入引导,乐乐很有可能就又放弃游戏了,事实表明老师合适的引导再次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乐乐再度进行游戏。在“研究”过程中,当木块两次掉下来后,她能拿取木块细致观察其特点,并进行了对比观察,并在对比观察中发现了问题。发现问题后,她不断地对洞眼,找合适的木条,最后成功地连接。

在成功连接后,乐乐十分兴奋地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成果,此时老师适时地提出“接得再长一些”,激发幼儿再次探究操作,让幼儿在已有经验上继续获得提升。最终,乐乐不仅把手接得更长,还让手动了起来。

案例中,教师恰如其分地充当了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幼儿气馁时给予鼓励,在幼儿初获成功时进行引导,在幼儿已有经验上进行提升,促进幼儿不断探究,不断发展幼儿的游戏水平与能力。

(作者单位:上虞区爱弥儿幼儿园)

猜你喜欢

木条螺丝木块
出走的螺帽
鲁班锁玩法大解密
无法拆下的螺丝
大峡谷历险记
拧三年螺丝的结果是什么
木条餐具柜
注意贴纸下的螺丝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