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质量保证体系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诊断与改进模式研究

2018-05-14王泽秀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8期
关键词:诊断与改进质量保障体系高职院校

[摘要]专业建设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诊断与改进则是保证专业建设质量的主要手段。文章通过概述会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初步构建会计专业诊断与改进的工作模式,并提出相应保障措施,包括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奖惩机制、建设多元参与体系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质量保障体系 会计专业建设 诊断与改进

[作者简介]王泽秀(1981- ),女,湖南永州人,广州华立科技职業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132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工作指导委员会课题“基于第三方评价的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XZB2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5-0054-05

2015年起,教育部取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评估,实行管办评分离,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应运而生。随后,教育部加大了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力度,相继印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工作制度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等文件。引导高职院校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支持高职院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使其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一方面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高职院校“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对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文件还进一步要求高职院校全面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分别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质量制度,结合高职院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机制。教育部门希望引导通过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逐步构建全网络、全覆盖、全过程、拥有一定预警作用和激励功能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是高职院校教学运行工作中的基本要素,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其整体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基石。因此,首先必须建立专业自主的质量评价及改进制度,以建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机制的运行内核与基础。一般来讲,常用的专业建设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模式是以质量计划作为运行主线,以过程管理和监控作为保证抓手,按PDCA工作流程,即决策与计划(Plan)、组织实施(Do)、检查诊断(Check)、反馈改进(Action)四个阶段不断循环执行,分别对应着不同时期的专业建设质量诊断与改进活动。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容

会计类专业建设质量保证体系需要首先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严格审核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方案、目标、标准之间的一致性,保证专业的总体布局在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时,仍然保持相同的质量理念和质量水准;二是明确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与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性问题,保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与时俱进;三是有效评估专业建设在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等决策形成上的科学性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仅凭主观、经验决策带来的风险性。为此,高职会计类专业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应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一)保证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首先,确保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符合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和实际需求,要考虑到行业的变化发展趋势、社会的现实需求以及企业的直接需求,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其次,确保专业建设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精准落实到位,专业建设的规划与实施要有助于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增强专业建设成效和影响力,有助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后,建立专门的专业建设质量保证机构,并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就业需求等不断优化专业机构,确保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规范、科学、先进,切实构建内容多元化的专业质量评价体系。

(二)保证专业建设目标与建设标准

建立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体系,并且这一建设目标和标准体系要切实可行。专业建设的诊断与改进本就是为了保障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体系能够顺利达成,因此建设目标和标准体系两手都要抓。一方面,如果没有明确可行的专业建设目标,诊断与改进就失去了依据与对象,所以明确可行的专业建设目标在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标准体系是对建设目标的进一步解读,是对建设目标的进一步量化和细化,必须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建设目标相对较好描述,但将建设目标标准化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尤其是高职院培养的对象是学生,不能将之等同于生产线上标准化生产的产品。因此,高职院校要将标准体系建设视为整个专业建设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中最核心也是最困难的工作内容进行重点关注。

(三)保证专业建设条件

高职院校会计类的专业设置更多的是偏向实操性与实践性,同时要紧密关注行业企业发展趋势,校企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在会计类专业建设的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中,应该看重其是否充分考虑到了行业的变化发展趋势、社会的现实需求以及企业的直接需求,是否注重专业的长远发展,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否构建了产教理念、产教文化、产教机制、产教创新融合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同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多的是倾向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注重专业建设的软硬件配置,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满足新经济、新产业、就业态要求的综合化人才。

二、会计专业诊断与改进模式的构建

会计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模式要遵循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程序,建立“自定目标、自立标准、自主实施、自我诊断与改进”的自主螺旋循环提升保证体系和可持续、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发展能力。

(一)总体架构

首先,依据会计专业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市场需求、会计行业发展趋势等制订相应的决策与计划,要明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人才培养方案,从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习实训条件等方面确定会计专业教学资源配置条件;其次,通过备、教、学、做、许等过程完成会计专业教学的组织实施;再次,通过会计专业教学和实训的检查与评估、专业质量记录控制、内容专业审核与管理评审、多主体专业评估、人才质量评价、企业专业人才满意度调查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检查与诊断;最后,通过多方评价手段确定偏差,分析原因,然后提出整改措施,对专业质量体系进行诊断与改进效果跟进,验证诊断与改进结果是否有效。由此可见,这种基于PDCA工作流程建构出的专业建设诊断与改进工作模式,能够有效推动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一定要切实可行,便于有效执行和落地,这不仅体现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合理性方面,也体现在其目标要求是否明确清晰,切勿含混模糊。高职院校要充分借助企业或市场调研,弄清会计类专业人才市场就业状况、就业前景和就业需求,根据会计职业资格标准、会计市场需求、会计职业生涯路径分析,找准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分别在会计类专业技能合格证或适任证书考试通过率、教师职称提升、毕业生的流向、企业层面的参与程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努力使人才产出符合人才培養目标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动态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开展课程设置,遴选会计类专业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归类整理,不断寻找教学载体(即职业模块库)、序化教学内容(即学习情景的划分)、构建课程体系(即学习领域),最终制订适应性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高职院校内部要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专业诊断和改进机制,使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随产业发展动态和就业前景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

(四)完备的专业教学资源配置和可控化的教学实施程序

根据会计行业标准,分别从师资、实训场所、设施设备等方面进行专业教学资源的配置。制定会计类课程教学实施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组织行为,推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优化教学团队结构,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引入企业技术顾问,开展团队协同教学和育人,加强会计类专业考证辅导,开展“岗课证融通”的课程设计,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同时,组建专业建设质量保证工作委员会,从专业建设的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教学的规范实施、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的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就业质量、社会服务等方面对专业建设和管理提出要求,监控教学实施程序,保障专业教学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

(五)监控体系的建立和有效实施

建立全方位的监控体系并有效地对专业建设实施监控。比如,建设会计专业督导组,有效跟踪和检查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问题,考察专业教师是否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讲授,教学行为是否规范,考查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预定的专业知识储备量。对学生知识储备量的监控,可以在课程学习中期及结束时进行多手段、全方位的考核,对最终考核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对课程设置或培养目标等进行适当调整,以保障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通过制定会计类专业教学督导、检查制度,加强过程质量控制记录,从学院层面开展一个周期3~5年的专业质量体系定期内审、外审考核。通过这种周期审查,检查会计专业质量保证体系是否按规定执行,检查学院会计类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六)多元化的评价、诊断与改进

构建内容多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三方统一考试、第三方技能评估、企业实习反馈报告等手段,同时结合校内的考核评价系统检查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应知应会”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市场就业需求调研、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报告、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报告、第三方质量评价、专业建设成效剖析以及召开多方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与评价会议等,检查学生就业满意度与企业需求满意度,对专业建设情况实施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通过多方评价手段确定偏差,分析原因,然后制定改进措施,对体系进行诊断与改进效果跟进,验证诊断与改进结果是否有效。如果诊断与改进验证无效,再进行偏差确定、原因分析,再改进、验证,如此不断循环反复,实现会计类专业质量保障的螺旋渐进。

总之,在对专业建设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诊断与改进时,要明确所制定的专业建设规划是否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需求、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否准确与切实可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合理、专业资源配置是否具有条件保障,高职院校内部是否建设了常态化、周期性的专业诊改机制,专业建设成效及影响力是否增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有效提升。只有通过切实推进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机制的落实,才能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准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职院校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有效提升自身的品牌效益。

三、质量保证体系下会计专业诊断和改进的保障措施

在质量保障体系下,高职院校要想落实好会计专业内部诊断与改进工作,一方面要对会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客观分析和评价,充分结合外部多元的质量评价手段与监督机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及今后工作思路;另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的保障措施,确保会计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能有效进行。

(一)完善工作机制

首先,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构建完备的专业质量标准,并制定相应的专业质量保证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专业优化与动态调整机制及专业常态化、周期性的诊改机制;其次,完善专业内部质量保证的考核与管理制度,将专业诊断与改进的各项任务具体落实到人,在专业建设实施过程中切实加强任务布置、过程监控、信息反馈、整改验证等,定期将有关问题及时汇报给领导并进行处理;最后,建立质量控制与监测的工作机构,分别由不同的专职人员(最好是独立第三方)负责,完善问责与监督机制。

(二)增强质量意识,强化奖惩机制

一是把高质量的专业建设目标作为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大力宣传质量理念,在全院上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文化和质量意识,使专业质量保证成为各相关主体部门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让各相关主体认识到提高专业质量是自身本“应该”这么做,而不是外界“被迫”要求的“必须”这么做;二是加强专业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业务培训,领会现代教育质量文化的精神实质,明确专业质量保证的诊改要求,提高自我评估的动力与诊断改进的能力;三是建立专业诊改工作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自身质量意识的“内力”加上外界质量要求的“外力”,共同确保专业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有效推进。

(三)建设多元参与体系,加强督导力度

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诊断与改进工作,不能将其错误地理解为高职院校自导自演的一部独角戏,它应该是由各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引导、各高职院校自身主导、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的有效配合。为此,要广泛听取行业企业、学生及家长、教育行政部门、职业教育和质量管理专家的意见,群策群力,为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全面专业质量督导工作,专业督导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才能出成效。督导反馈是质量诊断与改进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督导工作提供的是实时监控的第一手资料,并且只有通过有效的“督”才能有及时的“导”,实现即时评价,为专业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提供可靠依据,对专业质量提高达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建设质量信息化平台,加强数据分析

建设全覆盖、多功能的质量信息化平台,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实现过程诊断与改进、绩效诊断与改进数据的常态化采集、分析和问题反馈,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加强数据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围绕目标找差距。同时,对数据平台中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是专业质量诊改的另一个重要依据,要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状态各方面数据与管理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实时采集数据,动态化监测和及时预警数据状态,定期分析发布数据信息,全面掌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各数据状况。借助于数据分析,能够明晰会计专业建设工作的发展状态,引导会计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前进方向,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论证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为学院专业的全面发展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五)加强人员保障与经费保障

首先,高职院校要选拔出一批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骨干人员,同时聘请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和质量管理等院外专家,组建学院诊断专家小组,开展诊断指导工作。其次,高职院校要通过不断地强化学习、系统培训,建设一支拥有自我诊断意识和质量意识、掌握相关诊断知识技术、富有开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优秀管理队伍。同时,学院也要设立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专项经费,由相关部门负责管理,确保专业质量诊断与改进等各项工作所需的费用。

(六)联手外部力量,引入第三方评价

专业人才的培养仅靠高职院校本身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联合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协同育人。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精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融合、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齐头并进等方式才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为行业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才能为行业企业输送真正合适的人才。同时,认真学习和了解外部专业诊断(或评估、认证)标准,并将外部诊断(或评估、认证)标准引入校内,结合自身实际有效推进诊改工作,促进学院专业质量有效提升。高职院校要积极加强与专门研究高职院校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合作,完善内部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科学调研,将专业人才培养结果的真实数据导入到专业质量保证的诊断与改进中,一方面促进科学合理的专业质量保证体系诊改机制的有效构建,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为丰富高职院校质量年报提供可测量、可对比的数据支持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永安,王晓敏.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视野下的专业年审制度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6(10).

[2]李静,许涛,黄群,等.逻辑起点·定位关键·工程核心:高职专业质量提升计划的设计要素——关于高職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之一)[J].城管教研,2015(5).

[3]蒋买勇,唐姗.基于内部质量保证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诊断与改进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9).

[4]蒋才锋.关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若干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0).

[5]邵芳,吴维义,邓莲丽.地方高等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价值工程,2016(32).

猜你喜欢

诊断与改进质量保障体系高职院校
诊断与改进:职业学校提升质量的内生动力
中职校内专业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探索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初探
高校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有效实施
基于大数据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浅析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