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分析与研究
2018-05-14俞均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中国梦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两个创造到三个独特和四个自信,这些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无不彰显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无不体现着习近平把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的发展相结合,同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数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精髓和结晶,在新时代的条件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出发,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出发,从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出发,从国家战略资源的角度上做出了分析与研究,探索出了信达发展道路,形成了新的方法论的指导。
1 一个中国梦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新梦想,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希望。习近平强调,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中国梦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力量,集合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共同智慧。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继承性发展,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下所提出的,它体现的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理想追求,是每个人的梦想的集合,是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表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国家的梦,这个梦把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紧紧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命运的共同体,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有共通之处。
2 两个创造性
两个创造性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会议时所提出的,体现了我国对于创新精神的重视。习近平所提出的两个创造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在当今新时代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符合时代变化和发展的潮流。现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重视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文化的竞争、创新的竞争,创新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从盘古开天地到神农尝百草,从中国古代东汉蔡伦的造纸术、北宋的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到现代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的新四大发明,都体现出了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习近平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我们要不断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并结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守住中华民族的血脉精神,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之魂。
3 三个信念
十九大之后,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传递了三个坚定信念,即 “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的坚守初心信念,“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求真务实信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到底信念。这三个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团结奋斗、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信念,是新时代我国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继续砥砺前进、不懈奋斗,开创新的奇迹的伟大信念。习近平所提出的三个信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思想和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寻找智慧与力量的体现,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坚持到底的愚公精神的创造性发展。
4 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习近平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坚定四个自信,是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的重要保证,是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念支撑,是在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的智慧力量。四個自信是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融入了历史的精华和时代的智慧,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相结合,让我们的道路更加正确,让我们的奋斗更有力量,让我们的梦想更加自信。四个自信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也会让我们在这一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
结束语:通过对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经时代沧桑而依然有力,经历历史变迁仍薪火相传。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续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俞均,(1968.2-),男,江苏常州人,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教师,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护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