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宋词四时意象的文化悲感意识

2018-05-14姚亚妮

参花(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宋词

摘要:宋代文人士大夫对季节的敏感性与人生困顿的感悟交织成文化悲感意识,通过春、秋意象表现出来。春的明媚及易逝,秋的萧瑟和悲凉都与人生困顿交互感发,体现出对生命的认知。

关键词:宋词 四时意象 文化悲感意识

《文心雕龙》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向,莫非自然。”宋词四时意象的文化悲感意识,正是宋代文人士大夫受四时时序交替感发而抒写的在“兼善天下”的道路上对自身生命困顿的认知。宋代文人士大夫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践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同时,宋代文人士大夫对政局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宋代士大夫文人一边高歌“九死南荒吾不恨”,执著于践行儒家士大夫社会理想,一边吟诵“满抱离愁推不去”,感慨生命困顿。本文正是基于此,对四时意象中的文化悲感意识进行分析。

一、四时意象文化悲感意识表现

宋词四时意象的文化悲感意识主要通过春、秋意象表现出来,时序的交替所生发的人生困顿感受在春、秋季节表现更加明显。据笔者统计,宋词四时意象,春意象有7605处,表现悲感意识的有4917处,秋意象有3153处,表现悲感意识的有2197处。

(一)春——孕育希望的季节与生命的困顿交错感发

《管子·形势解》云:“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春季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季节,这种春的明媚与人生困顿的相互映衬以及繁华春景的易逝都成为词人吟诵的对象,成为词人产生悲感意识的缘由,宋词春意象悲感意识表现主要有两种类型。

1.春光易逝引起的韶光虚掷的感慨

春天是生发的季节,春光又是最容易流逝的,这种同理的感发,最易引发好景不常在的感叹。如毛并的《贺新郎》:

“风雨连朝夕。最惊心、春光蜿晚,又过寒食。落尽一番新桃李,芳草南园似积。但燕子、归来幽寂。况是单栖饶惆怅,尽无聊、有梦寒犹力。春意远,恨虚掷。东君自是人间客。暂时来、匆匆却去,为谁留得。走马插花当年事,池畹空余旧迹。奈老去、流光堪惜。杳隔天涯人千里,念无凭、寄此长相忆。回首处,暮云碧。”

词人惊心于风雨连绵,春光远去,感叹自己在外漂泊,思念佳人,无心踏青,空待韶光远去。

2.春光明媚所引发的生命感伤的情怀

这一类的情绪是通过对比而表现出来的,春景明媚,充满希望,而词人却困顿于人生旅途,郁郁不得志,这种鲜明的对比,让词人生出生命悲感的情绪。如柳永的《笛家弄》:

“花發西园,草薰南陌,韶光明媚,乍晴轻暖清明后。水嬉舟动,禊饮筵开,银塘似染,金堤如绣。是处王孙,几多游妓,往往携纤手。遣离人、对嘉景,触目伤怀,尽成感旧。别久。帝城当日,兰堂夜烛,百万呼卢,画阁春风,十千沽酒。未省、宴处能忘管弦,醉里不寻花柳。岂知秦楼,玉箫声断,前事难重偶。空遗恨,望仙乡,一饷消凝,泪沾襟袖。”

春景明媚,是处游人如织,词人面对佳景,触目伤怀,感伤自己人生失意,空留遗憾,无法安心享受春景带来的明媚和希望。

(二)秋——万物凋零的季节与生命困顿的互动感发

钱钟书说:“凡与秋可相系着之物态人事,莫非‘蹙而成悲,纷至沓来,汇合‘一涂。写秋而悲即同气一体。举远行、送归、失职、羁旅者,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愈甚。”[1] 秋的萧瑟凋零极易引起词人悲感的情绪。

1.悲秋情绪与家园难归

词人在词中对于家园难归的吟诵,是基于人生漂泊羁旅的现实,是执著理想和人生困顿的矛盾焦虑中一种对于身心归宿的吟诵,是心灵深处渴望安定的一种反映。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返乡,唯通过返乡,家乡才作为达乎本源的切近国度而得到准备。”[2] 宋词中也不乏对家园的抒写。如吕胜己的《点绛唇》:

“桂子飘香,江南秋老霜风作。自怜漂泊。几度伤离索。孤馆迢迢,满引村醪酌。情无著。好音难托。又失黄花约。”

中秋时节,万家团圆,可怜自己独自在外漂泊,生出无限人生不自由的感慨。

家园难归与悲秋情绪联系起来,是宋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词人对于秋天的描写,加入了自我的主观感受,看景亦悲。

2.悲秋与人生失意

自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一出,秋就与人生际遇联系在一起,秋的萧瑟衰落与人生的困顿失意互相感发,成为宋词中表现文化悲感意识的常见主题。如毛滂的《相见欢》:

“十年湖海扁舟。几多愁。白发青灯今夜、不宜秋。中庭树。空阶雨。思悠悠。寂寞一生心事、五更头。”

长时间漂泊在外,更碰上深秋雨夜,所有的人生失意,羁旅漂泊的苦楚一齐涌来,更添困顿之感。

悲秋向来与人生失意是相联系的,宋词中关于悲感意识的描写,是通过悲秋情绪来表达的。

二、四时意象文化悲感意识探源

(一)“仕以行道”的认知与现实穷愁困顿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大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据张希清先生的统计与推算:“两宋通过科举共取士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这些都大大超过了唐及元、明、清的取士人数。”[3]这些登科人员不仅活跃于宋代政坛,更活跃于宋代文坛,他们受儒家思乡情结的激励而积极入仕,又对仕途坎坷有着清醒的认知,这种矛盾交织体现在词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追求,“是一种处于困境而又力图奋发的理智要求,它往往与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和不满连在一起。”[4]这正是四时意象中文化悲感意识的来源之一。

(二)“以天下为己任”的追求与实现道路的坎坷

宋代士大夫文人相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具有社会责任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都道出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体具备的情怀,他们践行着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努力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奔波于理想的道路上,难免远离故土,遂有许多羁旅行役、相思思乡以及人生失意的词作出现。

(三)开创盛世的抱负与积贫积弱的现实矛盾

宋王朝建立之后实行文官治国制度,一方面避免了兵变对统治者的威胁,一方面削弱了朝臣军事实力, 宋王朝始终受到北方强大游牧民族的威胁,文人士大夫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但也清醒认识到国力的衰弱,词中排解不掉,无处言说的“闲愁”正是这种矛盾心情的表现。

三、四时意象文化悲感意识的消解

(一)追寻生命自由——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宋代文人士大夫对宇宙、对人生有深刻认知,了解仕途的坎坷,了解人生的穷愁,心灵在现实困顿之中无法安顿之时,转而寄情山水,消解心中的悲感意识。如柳永的《凤归云》:

“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拋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词人伤感光阴虚掷,功名无望,幸有五湖烟雨,可以安放心灵,将这种超越世俗矛盾的寄情山水。如王质的《浣溪沙》:

“细雨萧萧变作秋。晚风杨柳冷飕飕。无言有泪洒西楼。眼共云山昏惨惨,心随烟水去悠悠。一蓑一笠任孤舟。”

这些对于渔樵生活的向往,都是与对现实的失望相连的,词人寄情山水,消泯心中的郁郁之气。

(二)探寻心灵超越——精神自由的超越境界

宋代士大夫文人积极构建精神家园,努力消解因现实与理想冲突所形成的虚无感、孤独感。建立起面向内心世界无限阔大的精神自由的境界。如苏轼的《满江红》:

“忧喜相寻,风雨过、一江春绿。巫峡梦、至今空有,乱山屏簇。何似伯鸾携德耀,箪瓢未足清欢足。渐粲然、光彩照阶庭,生兰玉。幽梦里,传心曲。肠断处,凭他续。文君婿知否,笑君卑辱。君不见周南歌汉广,天教夫子休乔木。便相将、左手抱琴书,云间宿。”

词人建立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从琴书中寻求生命的意义。

(三)执著理想信念——践行理想的执著追求

宋代文人士大夫虽然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不可为,但是他们仍具有儒家知识分子的执著精神,在现实的孱弱面前不退缩,积极面对。如王质的《八声甘州》:

“事茫茫、赤壁半帆风,四海忽三分。想苍烟金虎,碧云铜爵,恨满乾坤。郁郁秣陵王气,传到第三孙。风虎云龙会,自有其人。朱颜二十有四,正锦帏秋梦,玉帐春声。望吴江楚汉,明月伴英魂。浥浥小桥红浪湿,抚虚弦、何处得郎闻。雪堂老,千年一瞬,再击空明。”

词人虽然觉得世事无常,山河不在,但是仍未失去斗志,期望有朝一日,能实现统一梦想。

宋代词人这种执著的精神,体现的正是对儒家精神的积极践行,不论遭遇何种境况,都有一种“九死南荒吾不恨”的气概,也因如此,宋词四时意象中的悲感意识表现的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希翼。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宋词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 [M].郜元宝,译,张汝伦,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5).

[4]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编号:2017KY1018)。

(作者简介:姚亚妮,女,硕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张领的诗
一场又一场的错过
小茉莉
如何培养学生的宋词鉴赏能力
宋词课程给学生种下文化的种子
宋词
宋词
刘羽亮??《宋词数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