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物造像形式研究之《钟馗》系列
2018-05-14刘竹
刘竹
一、关于题材:“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钟馗系陕西终南人,少时即才华出众。唐武德年间,赴京城应试,却因相貌丑陋而落选,愤而撞死殿阶。帝闻之,赐以红官袍安葬。到了天宝年间,相传唐明皇李隆基在临潼骊山讲武后,偶患脾病,久治不愈,一晚梦见一相貌奇伟之大汉,捉住一小鬼,剜出其眼珠后,而把他吃掉。大汉声称自己为“殿试不中进士,钟馗”,皇帝梦醒,即刻病愈。于是,命吴道子将梦中钟馗捉鬼情景作成一幅画,悬于宫中以避邪镇妖。
如今,钟馗已化为历史长河中的精神坐标,早与道教诸神同化。其功德不仅因辟邪镇妖或夜间捕捉扰民的小鬼,更在于他那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以及刚正不阿的形象成为后世人们做人和做事的榜样。
二、关于技法:查阅资料,圣君众多画(塑)像普遍程式
如上图,整个玉牌的背景空空荡荡,只见圣君钟馗的身影。圣君似怒,又似威严,整个画面透出一种律动之感。行业内某玉雕师看过后,说:“这可能是没有雕完的作品,或者是雕得不成功的作品,线一点都不规矩,面也不够光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说得对,确实看起来连刀痕还留着,形体的面与面之间的转折的痕迹也还在。如果仅从形式的工整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工业制品远在历史上任何画家或雕塑家之上,因为工业制品的表面实在是太光滑了。但这样的结论我们又不能肯定就是对的,因为创作作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一条平整的线条或一个光滑靓丽的表面。
三、鐘馗形象如何塑造
在人们眼中钟馗早已是道家诸神之一,非凡角。因此,我们可以精细入微地去刻画他,竭尽一切传神写照之能事,将那些不可言说的微妙在形体的起伏变化之转折和刀锋的流淌间充分展现。同时,也为我们理想寄托所遨游,百转千回,松弛有度。所以,《钟馗》系列以浮雕表现手法为主,结合圆雕,中西方传统雕塑手法互为支撑以形写意,身体似绝壁、似悬崖,奇峰凸兀,苍茫独立。自成山水奇景,自有师法自然,天人合一之气息。
正如,文人画讲求超形的意趣,宋代苏东坡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四家倪瓒所追求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重点强调了诗的性灵和情韵。我们都知道,文人画不同于一般绘画的特点在于它不只是需要画技一方面的才能,而且需要文人画家在历史、文化、书法等许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创作出意趣盎然的画作。
故而,现代雕刻师不仅要具备雕刻功夫,还要有多种综合能力,可能还需要跨学科的多元化视野。自古以来,玉雕作为承载史前祭祀,体现贵族身份以及文人审美情趣的功能,早已是行业内以及大众们对玉雕主流的看法。从民玉开始以来,作为纸质绘画作品的某种硬质材料的附属品,一直跟在古代绘画艺术的身后并没有错,但不全面,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用玉石这种硬质材料去表现绘画史上出现的某种样式时,我们的玉石雕刻创作不应该忽视对硬质材料自身的规律和艺术效果的发掘。
回溯过去,我们可以评价历史上那些玉雕作品的意义,并探讨这些作品相继产生的影响。但当传统玉雕正在进行时,它对我们来说就不是传统。它会把我们带入未知的境遇,而我们又没办法确定未来会发展到什么样子。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一直以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目标,如何真正的传承精髓就是我们一直以来在研究与实践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我们的文明是世界仅存的一支一直延续的文明体系,更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当我们以考古的方式不断地对祖先创造的文化进行解读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创造出属于我们的文明也是同等重要,甚至是必须要完成的目标。正是在这样迫切的使命中,我们不断地追溯传统文明,以及在文化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新的文化展现形式,以完成我们新世纪传承和创新,从而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文明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