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18-05-14彭剑张恒孙瑶

中国西部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

彭剑 张恒 孙瑶

[摘要]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及新媒介技术的冲击,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本研究旨在讨论新媒介环境下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分析当前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文化认同危机、新旧价值观冲突、新媒介的冲击与挑战;最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路径。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媒介环境 建构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8)02-0086-07

一、前言

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时隔三年,再次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并将其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对学界推进这一领域的深化研究提出了现实要求。研究前,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共同体、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对象,明确研究范围。

1.共同体的含义

目前,对于共同体含义的理解,学术界没有一致的界定,但是在诸多研究共同体的理论中,以下两种对共同体的理解,是比较受到关注的。首先是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到的经典概念,简要概括为,共同体是建立在传统习俗、共同记忆的基础之上,对有机整体内外都产生现实作用的综合体。“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家庭或宗族里实现的,此外,它也可能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里实现。共同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的记忆之上的。”[1]因此,共同体是由人类关系结合而成的联合体,而社会又是由各个共同体所组成的联合体。这一概念从比较抽象的层面给共同体含义画出了一个模糊的影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共同体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并将其从抽象发展到具体化。波普兰(D.E.Poplin)将共同体理解为社区、社群以及在行动上、思想上遵照普遍接受的道德标准聚合在一起的团体。所以,“共同体”被社会学家赋予了“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合在一起生活的群体、组织或团队”的含义。[2]这一概念在共同体含义中引入了“社区”一词,将共同体变得具体而可以感知。波普兰在滕尼斯的基础上,将共同体的含义注入了时代特点,有助于当下人们更好地理解共同体的现实意义。综合两种概念,我们可以将共同体理解为:在传统习俗、共同记忆的基础之上,为了特定的目的组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含义

根据对共同体含义的理解,共同体的范围可大可小,从小处来看,我们可以把几个人组成的兴趣小组、工作团队看作是一个共同体;从大处来看,我们可以把一个家族、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看作一个共同体。共同体广泛的存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也十分深远。明确了共同体的基本含义,对于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十分有帮助。按照共同体的含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一个体又具有对历史的共同记忆,并为了特定目的结合在一起。当然,这是比较抽象的理解。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含义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意义。“中华民族”这个词最早由梁启超提出,是指生息于中国的诸多民族的总称。[3]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主张将“中华民族”理解为汉、满、蒙、回、藏五族的共同体。这一时期,提出“中华民族”是为了将内部的民族主义矛盾弱化,从而转向对外部侵略的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1988年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经典概念。他认为,中华民族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4]这一概念从我国实际情况入手,在分析各民族实际关系的情况下提出,从某种程度上看,有利于解决“中华民族”与“多个民族”的含义对抗的关系,为当时的民族治理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组合而成的整体,它又是多元统一的。在此含义基础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可以理解为由全国56个有着共同记忆、为了共同的目标的民族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二、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

全球化、信息化与新传播技术带来国家与民族认同的新挑战,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1.有利于建立民族共同目标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6个有着共同历史记忆和共同目标的民族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只有以共同目标为基础条件,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铸造一个坚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有利于促成更加坚实的民族共同目标。在新媒介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5]“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建立一个民主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共同的期待。在21世纪的今天,可以这样理解,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目标;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把中华儿女的力量集中在“中国梦”之上,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建立民族共同目标,实现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中国梦”。

2.有利于促进民族利益认同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特征。我国是由多个民族组合而成的,虽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不同的民族之间仍会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难免会产生差异和冲突。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差异化利益表达更为明显。面对这些利益差异与发展问题,我国提出走共同富裕之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都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大力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缩小贫富差距,不落下一个民族,不落下一个地区,让每个民族都过上好日子,这对产生共同利益认可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民族利益整合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认知本民族的利益,只有在共同体认同前提下才有可能达成共识,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可以凝练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共识。[6]民族利益建构在民族价值认可基础上,新媒体环境下,分享和传播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也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的形成。

3.有利于形成民族归属感

归属感是一个群体中个体對自己的身份认同,也是对这个群体的认同,而这种认同感通常是由共同体意识产生。归属感对于个体而言,是个体的一种愉悦安全的心理状态,使个体能更好地融入到群体之中。归属感对于个体所属的群体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增加群体的凝聚力,使群体更加稳定。因此,归属感对于一个群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归属感有时候还是一种对民族的强烈情感,有时可通过文艺作品表现出来。影片《战狼2》曾有这样一个画面,在经过交战区时,吴京站在车上,用手臂当旗杆支起一面中国国旗,表明车里是中国人,于是交战的双方马上停火。面对战火的危险,吴京敢亮出国旗表明身份,正是因为有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民族的归属感,都是建立在对其认同基础上的一种心理归属感。

4.有利于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7]这次会议将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来建设,充分体现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共有精神家园是人类的心灵归宿、精神寄托之所,在危难面前它又是人类心理的坚强护盾,属于该精神家园的个体能够紧密地团结到一起。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能够促进全国各民族团结统一与和谐互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全国各民族具有可倚托的精神保障,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认同。

三、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但全球化引发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社会转型造成新旧价值观的矛盾,新传播技术对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冲击也在显现。

1.全球化引发文化认同危机

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相互碰撞、冲突也越来越激烈。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的快速发展,但是全球化又是一把双刃剑,也带来对本土文化认同的巨大冲击和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

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无论在经济还是技术上都占有优势,发展速度也快于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到文化上,形成一种文化霸权主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先进的媒介技术,向发展中国家传播本国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造成对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的冲击。例如:近年,国内盛行过洋节现象。很多年轻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而对中国的春节、七夕节却提不起兴趣,正是全球化对本土文化节日的冲击与侵蚀。全球化除了对节日产生影响,还对生肖文化造成巨大冲击。西方的星座文化从台湾传入大陆,为新千年的年轻人所热衷和迷狂,从而削弱了其对本土十二生肖的传承。西方的十二星座已经影响国人的婚恋、招聘、交友等各个方面,对国人产生一种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从而造成国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缺失。此外,还有西方的电影文化对其他国家文化消费的影响。西方电影在影视市场上占据了很大比例,将西方的价值观传播到其他国家,使得年轻一代受众更倾向国外的思想文化,从而减少了对本土文化的兴趣,造成了一种普遍的文化认同危机。

2.社会转型带来新旧价值观的矛盾

在近几十年里,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经济方面,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政治方面,我国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但当代我国的复杂转型也引发了很多矛盾,其中,新旧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就较为明显,西方价值观的涌人,使人们往往更容易受到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这新旧价值观之间往往不同甚至相反,于是就形成了很明显的新旧价值观的冲突。再例如,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由于城乡生活方式大不相同,因此产生各种生活方式或价值认知的对抗甚至冲突。有学者提出,民族国家共同体必须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在国家稳定发展时期,这一目标可以相对容易达到,但在国家转型期,由社会转型引发社会结构的失衡进而引发社会成员价值观的混乱,容易造成民族国家文化共同体建设和维护的困难。[8]

3.新传播技术对共同体的挑战

继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席卷全球,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网络传播的低门槛、个性化、开放性、即时性等特点,在方便了人们的同时,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带来了挑战。首先,网络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促进了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为不同的群体提供了共同的关注点,消解了部分传播的部落特性;但另一方面,互联网又有着重构部落化的功能。互联网的高普及性使得每个个体都能在网络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圈子,这一特性为各种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以弹幕网为例,喜爱“二次元”文化的网民在这里聚集,人们看番剧,聊剧情,有的人长期沉迷于此,丧失对于现实世界的关心。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取代了中心化传播格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传统权威的异化、削弱,对于传统主流媒体的依赖减少,这让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有机可趁。此外,网络传播中还充斥着大量鼓吹外来文化的内容,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这些都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巨大挑战。

四、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发挥新媒体建构环境、增强心理联结、营造共识等策略,铸造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1.通过“环境建构”,铸造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人们的精力和活动范围是有限的,无法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情都进行直接接触,需要通过传媒去了解。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想象,从而构成人们理解外部世界的图景,这就是传媒的“环境构建”功能。新媒体传播具有融入生活、连接社会、融人个体的优势,以及发挥其文字、图片、音视频的传播优势,宣传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媒介环境,能够极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环境建构”功能非常重要。

2.通过“心理联结”,形成中华民族精神认同

新媒体不仅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跨地域、开放性沟通平台,也是各民族“心理联结”的重要媒介。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发挥新媒体在中华民族精神传播中的阵地作用,促进中华民族的精神认同融入大众、融入社会、进入人们心灵。从古代的“仁义礼智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到近代的五四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再到现当代的雷锋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抗洪精神等,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奋斗、爱好和平、以人为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和文化的传播与认同,在沿用传统媒体高位传播方式的同时,更需要借用新媒体将其“人脑入心”,产生普遍共鸣,将其付诸实践、发扬光大。

3.通过“共识营造”,提升中华民族政治认同

所谓政治认同,指的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认可、同意的情感倾向和亲近、接纳的心理归属,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的认同。对此,一是要加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到传播的每一环节。二要加强舆论引导,主动关注网络舆情动向,引导公民更加理性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三是充分保障公民表达权,运用新媒体收集公民的诉求,倾听公民的心声,通过互动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感,增强公民的政治关注和认同。

4.通过“参与互动”,推进多元一体民族认同

新媒体出现前,由于时间、地理因素等条件限制,各个民族无法进行大范围長期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播隔阂,推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新媒体形态多样,进一步细分,特点又各不相同,博客擅长分析,微博擅长表达情感。因此,可借鉴新媒体传播方式,少用大而空的概念,多用日常生活话语;少讲抽象的大道理,多讲日常生活的故事,拉近与各民族群众的距离,打开各民族群众的心扉,进而聚合民族归属感。

5.走向国家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强调了中华民族之“实”,明晰了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意义上的内部各民族与国家关系定位。[9]从性质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既是民族认同,也是国家认同,更是共同体认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是一个各方面要素相互影响、复合共进的过程,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维度加以推动。其中,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其逻辑前提,是整合国内各民族利益的重要机制,也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综上分析,当前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挑战与机遇并存。全球化引发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急剧的社会转型造成新旧价值观之间的矛盾,新传播技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冲击。面对诸多挑战,我们提出建构环境、联结心理、营造共识、参与互动等建构路径,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政治、民族、国家等不同层面的认同感,铸造强有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Poplin,D.E.Communities:A surveyof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M].NewYork:Macmillan,1979//冯锐,金婧.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7,(03).

[3]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4]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1989,(0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沈桂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5,(03).

[7]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30/c1024-25763359.html.

[8]傅才武,严星柔.论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C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5).

[9]杨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
建构模型 探求最值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