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不能锄禾日当午
2018-05-14厨花君
厨花君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凡中华儿女,不会背这首《悯农》的,应该没几位吧。诗人的情怀,在短短二十字中显露无余。
然而,在自己开始种地之后,我对这首诗略有了一点小小的不同见解。锄禾日当午?这个农民走的不是寻常路啊。
无论是我这种半路出家的编外菜农,或者是隔壁有几十年务农经验的老范,自打过了端午就不约而同地都改成了清晨下地,越早越好。日出之前天气清凉,人会比较舒服,而各项农活选在这个时间段做也都是最恰当的。浇水,一定要早晚浇,不仅是为了满足蔬菜一天的水分需要,更重要的是,午间时分,蔬菜根部土壤因为吸收了足够的热量,已经温度很高,此时突然大量浇灌冷水,一热一冷,容易伤根,也会导致病虫害高发。采摘,绝大多数蔬菜特别是绿叶菜,晨间吸饱露水时,最为鲜美,晒一上午后,水分蒸发,口感会略有下降。至于锄草,雖然这件农事本身无所谓何时进行,但一早进行,锄下来的杂草被日光暴晒一天后,基本就会枯死。假如拖到正午再锄,有着顽强生命力的野草未必能一下午晒死,夜间露水一打,很可能就地复活。所以,如果是在春秋天锄草的话,通常都要把杂草搂出来,堆到空地上以免重新扎根。
再如打顶、搭架、修剪残枝等技术活儿,也是清晨进行的比较多。
不仅是我和老范,在我从家到农场路上穿过的几百亩各类农田里,大家都是黎明劳作。羞愧地说,我已经算是比较迟的那一拨了,经常是路过的时候,看到人家的农用三轮车里已经摘了满满半车的西红柿或豆角了。
大约九、十点钟,田间劳作就告一段落了。这时候的太阳,照在身上火辣辣的疼,除非有拖延不得的活计,否则都会选择存档退出。读以上世纪农业公社为题材的小说时,很容易看到类似的情节,太阳升高了,下田的人陆续地扛着锄头往回走,早餐通常是安排在这个时候的。
早餐就是我起得非常早但到地头却不太早的重要原因,因为我还没有锻练到可以饿着肚子干两三个小时的活儿,总得稍微吃点,注意,这不算早餐,顶多算个早餐的引子——正餐的食材,还需要一会儿下地去采摘呢。
回到主题。说起非要赶到正午锄禾的农民,我觉得有几种可能:一,这个农民睡懒觉了,所以只能大中午跑来补课,又恰好被路过的诗人李绅看到;二,诗人进行了艺术的加工,毕竟,毒辣的日头下汗流浃背,比清凉的晨光中微微出汗更能让人印象深刻,对于粮食也会更加尊重。
我理解诗人的艺术加工,但事实还是要说清楚,我们农民也不是放着Easy模式不玩,非得挑战Hard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