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混合学习的学习与社交协同策略探究
2018-05-14田阳杜静黄荣怀
田阳 杜静 黄荣怀
摘要:随着教育技术的推广和广泛应用,混合学习模式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混合学习研究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内容和研究范畴。随着混合学习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以及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的交互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证明学习者的学习与社交存在着较为重要的关系,通过分析混合学习环境的特征,确立混合学习环境下学习与社交的关系,分别从个人层面、场景层面、学习与社交关系层面探究混合学习环境的学习与社交协同影响因素,并构建出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学习与社交协同框架,最终以“关键少数”“阈值临界点”“精准干预”“有效引导”“尝试管理”等思路或路径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混合学习;学习社交;学习交互;社交协同;混合学习环境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教育现代化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给我们教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推动,已经成为民生基础工程,各行各业都与互联网紧密地结合起来,尤其是教育领域,互联网已经成为教育的基本工具或平台,人们的学习已经无法摆脱互联网的影响。此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各种新型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带来了教育领域的多种变革,尤其是在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混合学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并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学习与以往任何时候的都不尽相同,学习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多的技术元素融入到了学习环境的同时,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减少了许多。但是,学习者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交流和沟通,分享经验和学习心得,随之而来的就是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社交模式能否促进有效学习也有待探究。通过研究混合学习的学习与社交协同发展,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学习交互和促进学习者个人价值的实现,有利于构建完善的混合学习环境,以及实现混合学习环境下各要素的协同发展。
二、基本概念及相关研究
(一)混合学习
“互联网+”的理念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的“互联网+”典范就是“混合学习”这一传统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混合学习最早的概念是源自2001年国外教育技术界探索e-Learning发展困境的反思,业界试图探索用混合学习来改造传统的e-Learning模式以期改变现状。2004年的时候,何克抗先生提出,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结合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或网络化(e-Learning)学习的优势,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习者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深刻地影响着这一时期的教学模式,使得混合学习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学习理论的进步,更多的研究指向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混合学习的概念被进一步地深化,认为是指在“合适的”时间为“合适的”人采用“合适的”学习技术和为适应“合适的”学习风格而传递“合适的”技能来优化与学习目标对应的学业成就。李克东等人再一次深化这一理念,认为混合学习的本质是研究信息通道,信息通道选择的依据是更有利于学生传递信息和有效学习,“教室”“虚拟教室”等是主要的信息通道。基于这样的思想,以及当前“互联网+”的运用,微课、MOOC、SOPC等等学习模式的出现,给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学习模式提供了有利的支撑,促使形成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综上所述,混合学习的概念是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和学习的各要素有机融合,形成协同联动机制,促进教学或学习稳定、持续、有效的进行,达到完成学习目标的目的并获得相应的学业成就。
(二)学习与社交理论基础
无论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还是现在的混合学习模式,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中的各要素(除教师、其他学习者外)之间的互动交互时间占了每次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学习者无法离开交互而孤立学习。这种互动交互学习往往都是基于社交行为基础上的,表现为建立社交关系、信任构建、社交互动、资源共享等等。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依赖于媒介或者学习环境进行有效学习,而社交交互行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诸如学习者主动提问或与同学互动等,首先的工作就是进行沟通,依赖于一种社会交互实现沟通,然后近一步交流经验,以及交流学习心得等。但是,学习过程中这种由表象的学习性社交活动逐渐走向深入,要求学习者不断投入时间和经历,并进行分享资源、分享经验、获得反馈等。这些正是因为依赖于社交,并不断强化学习性社交行为促进了学习者获取知识、获取反馈和评价、获取学习经验,最终将知识内化为学习者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有研究基于实证角度证明了在线学习的社交行为对学习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分享、参与度、信任等因素对学习效果影响较为明显。不仅如此,学习理论当中的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分别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需要构建联结关系,这种联结关系的构建往往是基于社交经验基础上的。学习者作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元素,明显与学习过程中的各要素形成了一张复杂的网络结构图,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和创建更多的联结关系。这些因为学习而构建的联结关系形成了一個复杂的社会网络图谱,可以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通过个体在这样的网络结构当中的位置意义(结构洞、中心度、点度),分析个体在学习社交网络中的个体社会资本,细化分析学习者的信任形成、分享机制、资源获取、能力提升、认知路径等维度,最终基于这些帮助学习者实现有效的学习。综上所述,学习与社交是指学习过程中的交互纽带或各要素关联的动力机制现象,并在这样的关联关系和动力机制基础上发生关于学习的信任、共享、协作、交流等的社交行为。
(三)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看,学习与社交已经是研究者广泛关注的研究议题之一,涌现出了一批相关的研究。国内的研究者更关注学习平台的社交功能应用、协作学习、大学生基于社交网络的学习方式、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构建、社交媒体的学习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例如,国内研究者郁晓华等人基于学习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社交网络影响在线自主学习课程完成情况,得出社交网络对在线自主学习课程完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同伴推荐机制非常有利于自主学习者的协同。关于社交网络在学习协同方面的研究,丁永刚等探究了融合学习者社交网络的协同过滤学习资源推荐,通过计算新学习者与好友之间的信任度,并依托新学习者好友对学习资源的评分数据,实现预测新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评分,实现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推荐。沈映珊等人研究了社交学习网络中基于学习认知的情感交互,通过分析学习者脸部表情、眼动、人体姿态与情感图文等多模情感,结合学习者的学习认知状态和学习行为,构建了社交学习网络情感交互模型。从国际上的研究来看,国际研究者关注的内容较为广泛和全面,不仅涵盖了国内研究的主要方向,他们更倾向于学习与社交的实效关系呈现、社交网络应用、资源分享、学习者社会关系变化带来的学习成果变化等方面。有研究者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社交行为对学习效果如何影响,并尝试干预这样的社交行为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从社会资本视角研究混合学习环境的学习者社会资本变化,认为基于这样环境下的社交关系呈现将给学习者带来丰富的资源,促进学习者强化学习和获得学习经验。关于社交网络应用方面的研究,有研究者探究了基于Facebook的混合学习成效,研究发现,通过这种基于Facebook的线上、线下学习有机结合,给学习者带来了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促进他们能有效地准备考试,认为这种基于社交网络的混合学习是一种强大的学习模式,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升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潜在地提升了学生的平均学习绩效。
通过分析国内外混合学习的学习与社交研究现状,发现国内外均对该领域进行了丰富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但是关于混合学习的学习与社交协同研究较为鲜见,相信今后研究者将逐渐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因为学习与社交逐渐得到了重视,但是这种学习性的社交行为究竟能多大程度给学习带来成效,有待研究。是否存在过渡社交或者社交不足现象等都需要考虑,而这恰恰就是学习与社交协同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恰当的学习与社交才能发挥学习过程中的社交功能,实现促进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
三、混合学习的学习与社交关系分析
(一)学习环境
据相关文献资料的数据,2009年的时候,美国高校45%的课程是通过混合式学习来实现的,英国的课程中已经有50%实现混合学习模式,韩国的混合式学习比例高达97%。这说明混合学习已经在高校教学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有着较强的生命力。这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但是,混合学习离不开混合学习环境,因为混合学习环境是混合学习活动发生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概括称谓。一方面,强调对学习者的“主动性、社会性、个性化”三个方面;另一方面,强调数据支持、非线性、智慧性、碎片性等特征。混合学习的物理空间对应着线下学习,虚拟空间对应着线上学习。混合学习的基本环境(如表1所示),分为线上和线下两大部分,线下环境的学习方式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类,线上学习主要包括线上学习和线上活动两类,这些主要涉及到各类别的特征、学习形态、学习内容、相关概念、设备设施、个体投入、教辅人员等等。
混合学习环境是个复杂系统,学习的各种要素活跃于物理和虚拟之间,形成线上线下有机互动模式。混合学习环境有着独特的框架结构,正因为其基于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的混合,这种学习环境要呈现出双元机制,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随时进行转换的同时,各要素也要形成互动关系。
混合学习环境的线上学习主要是基于网络层搭建教学指导层,并在这一层上进行学习层、干预层、社交层、活动层四个层面构建。网络层主要是互联网平台或者是基于社交网站、APP等实现。目前比较流行的线上学习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固有的学习平台系统,另一种是依赖于社交软件产品提供的线上学习功能进行媒介支持,例如腾讯的QQ群就有教学直播功能。线上学习受制于技术和虚拟空间,基于教学指导层的设计后,学习、社会交互、学习活动,乃至用来进行引导作用的干预活动都要依赖于学习平台的基本功能实现。因为线上学习不仅是简单的知识学习,通过视频、课件、资源浏览等方式进行线上学习是表层的,深度的线上学习需要教学引导,并进行各种互动,然后发生情感交流、资源分享、经验交流、问题探讨等等具有社会交互特征的行为,即社交现象。此外,融洽的社会交互带来的便是良好的线上活动呈现,有利于开展各种线上活动。线下学习环境与传统课堂较为类似,但是更多地需要设计环境中的各要素关系,为线上、线下教学融合铺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课堂层即发生教学事件的场所,教学指导层是教师基于混合学习模式进行相关教学设计,教授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混合学习,鼓励他们进行互动交流,给予辅导和帮助,设计好各种教学活动或學习活动,使得这些活动贯穿于线上、线下两种空间。
混合学习环境融合了线上、线下两个空间的同时,便于学习者实现线上、线下双向转换的学习模式,依赖于学习者构建的社会交互网络关系和学习环境设计的各类活动。在混合学习环境中,社交层和活动层是贯穿于线上、线下两种空间的,也是两种空间联系的桥梁。社交层和活动层有效粘合了学习者的学习社交网络,带动学习者参与各类活动,随时转换角色,这是混合学习环境框架结构的基本内容(如图1所示)。
(二)混合学习的学习与社交关系分析
基于上文分析,学习性社交是个体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感互动,引发出的一系列具有信任、共享、协作、交流等的社交行为特征。混合学习环境的学习分为学习者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两部分,自主学习包含阅读、思考、识记等,互动学习包含研究、实践、分享、经验探讨等。在这样的过程中,使得个体的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等得到改善和升华。学习本身不携带社交行为,但学习过程存在明显的社交行为。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个体自身的学习,一个是基于外在环境、人、资源、技术支持等的获得性学习。往往是这种获得性学习涵盖了大量的交互行为,进而引发了学习性的社交行为。
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学习与社交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这些社交行为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通过确立线上、线下的角色,以及各角色需要参与的互动学习内容,就容易发现这些互动内容与社交特征的匹配类型。线下学生、教师是存在明显的社交行为的,学生的社交特征表现为交流、协作、共享,教师的社交特征表现为协作、共享、交流;学习环境是物理空间,本身不具有社交性,社交行为主要是基于人的行为考量(如表2所示)。线上部分的社交现象较为丰富,由于参与者均需要网络平台作为中介,需要建立相应的交互关系实现学习交流、沟通、评价、反馈等。因此我们看到线上的学生、教师、教辅人员均有明显的社交行为,他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沟通、交流实现各项任务,并且由于线上交流缺乏眼神和表情的互动,而信任关系的确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生与学生的社交特征表现为信任、共享、协作、交流;而教师本身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客观的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需要进行协作、共享、交流社交活动;教辅人员与教师一样,服务于学生和教师,提供协作、交流、共享社交行为实现交互。
混合学习环境的社交行为与学习密切相关。线上、线下学习均离不开参与者之间的交互活动,而这种交互互动往往伴随着社交活动,尤其是线下课堂之外的非正式学习场合,社交活动尤为明显,这种学习性的社交目的性强,较少依赖于情感维护,但是情感维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参与者之间的好感能带来更多的信任和交流,进而发生协作和共享等社交行为;线上学习完全依赖于虚拟空间进行交流沟通,除了参与者独立完成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外,学习者如果要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经验积累,必须主动参与各种在线学习活动和讨论等,这就要求学习者擅长进行学习性社交活动。因此,混合学习环境的学习与社交关系是共生的(如图2所示),这种社交关系依赖于隐性知识的学习和情感的维护,隐性知识的学习是需要深入的互动交流实现的,即存在情感的维护,建立信任关系,深入交流和沟通,形成协同和共享行为。而显性知识是直观容易理解的,参与者可以直接获取知识,始终贯穿于线上、线下学习。
四、基于混合学习环境的学习与社交协同模式探析
(一)混合学习环境的学习与社交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对混合学习环境的学习与社交关系分析和学习与社交关系图的呈现,混合学习环境的学习与社交之间存在着影响的作用。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学习与社交有着两面性,合理的社交将促进有意义、有效率、有效果的学习,过渡社交将对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参与者的参与度、分享、信任和认知这些社交行为和能力对学习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这种社交的特征主要是依赖于参与者的情感交流基础上形成的交流、信任、协作、共享等一系列社交活动。另一方面,混合学习的学习与社交场景是基于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场景转换,相信不同学习场景和场景转换也会对学习与社交造成一定的影响。
1.混合学习的学习与社交关系影响因素
混合学习环境的学习与社交关系影响因素主要是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学习目的的社交活动时被相关要素影响的现象。这些因素主要是学习者自身的参与热情,以及其分享意愿和构建信任的基础。当然也离不开参与者的情感因素,和其自身的认知水平。因为参与者的情感决定其是否有热情、兴趣、动力参与这样的社交活动,以及其认知水平将决定其理解社交活动中隐性信息的能力。总之,混合学习环境的学习与社交关系影响因素为情感、参与度、分享意愿、信任基础、认知水平五个方面。
2.混合学习的学习与社交场景影响因素
混合学习环境的学习与社交场景影响因素是指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两种场域对学习性社交行为造成的影响。学习性社交依赖于线下、线上活动而发生,依赖于这样的场域,构成混合学习社交场景。线下的场域主要是正式学习场景的教室和非正式学习场景的公共场所或私人空间等等。线上的场域主要是网络平台的各类衍生产品,包括在线学习平台、社交APP、BBS等。线下的正式学习场域学习性社交行为依赖于课堂活动,非正式场域这种社交活动依赖于APP或沟通技能;课堂活动又是基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引导,非正式场域的沟通技能起到了主要作用。线上的场域学习性社交完全依赖于网络平台的交互功能来实现。因此,混合学习的学习与社交场景影响因素为教学设计、课程引导、交互功能三個方面。
3.混合学习的学习与社交个体影响因素
混合学习的学习与社交个体影响因素指个体自身层面上的行为对学习性社交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交过渡和个体情绪波动。社交过渡指参与者偏离了学习性社交的尺度范畴,更多地进行了情感互动,缺乏时间掌控和分配。个体情绪波动指个体自身的喜好和性格特征暴露,造成不良氛围,带来情绪化的表征现象。因此,混合学习的学习与社交个体影响因素为社交过渡和个体情绪波动两方面。
(二)混合学习的学习与社交协同模式分析
混合学习的学习与社交影响因素已较为清晰,主要是来自个体层面、学习场景层面、学习与社交关系层面三个层次。这些影响因素对混合学习的学习与社交较为重要,并具有两面性,有可能是正相关作用,有可能是负相关作用。因此,需要构建影响因素的协同关系,促边学习与社:交的正向作用,带来学习效率、效果的提升。协同本身就是通过某种手段促进各要素达到时间、空间、功能的有序、平衡,进而形成内驱力,相关要素在达到临界点前发挥出积极正向作用。
实现混合学习的学习与社交协同需要对影响因素进行掌控和调节(如图3所示)。协同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对时间、空间、功能序列进行调控、干预、协调来实现,这样的动作主要是分层、共隋、参与、引导、管理几个方面。对于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学习与社交协同调节,应明确调节对象,进行分层处理,确定学习层、影响层、社交层,然后梳理各层次存在的主要因素或节点。学习层的学习与社交活动主要是互动、问题、资源、经验交流、分组活动这几个方面;影响层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到个体、场景、学习与社交关系,此外这三种因素还会叠加出现;社交层的学习与社交主要活动是情感、交流、信任、共享、协作。因此,可以在学习层、影响层、社交层之间构建协调层(调控、干预),在学习层、影响层、社交层建立反馈效应器机制,协调层对学习与社交过程中出现的社交过渡、社交不足、负面反应等进行侦探,一旦达到相应的阈值点或临界值,就反馈给控制器,然后进行反馈调节(正调节“+”,负调节“一”),以促进学习和社交均衡、有序地进行。
五、混合學习环境的学习与社交协同策略探究
在混合学习环境的协同模式中发现,如果要实现学习与社交的协同,必须掌控好对影响因素的调节、干预、控制。混合学习的学习与社交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体层面、场景层面、学习与社交关系层面,还有三个层面叠加现象,因此,通过构建针对这些层面的调节手段,可以实现混合学习环境的学习与社交协同策略。以“关键少数”“阈值临界点”“精准干预”“有效引导”“尝试管理”等作为基本思路或路径。
(一)掌控“关键少数”和找寻“阈值临界点”
混合学习环境学习与社交多层次影响因素的协同是个复杂问题,因为多层次影响因素在不同时空、维度、秩序等方面造成扰动,这给协同带来困难。但是,可以放弃微观和精确协同,掌握关键少数,实现宏观协同。因此,可以通过关键少数的榜样效应带动学习性社交的参与力度和分享质量;通过计算各层次的迭代影响因素承受阈值,找到临界点,进行干预,保证学习性社交的有效性;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协调内部一致性,让参与者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性社交活动。
(二)确立“痛点”,进行“精准干预”
学习与社交关系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涉及到参与者的情感、参与度、分享意愿、信任基础、认知水平,这五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对混合学习的学习性社交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是基于个体和环境基础上发生的,对学习者的共情能力要求较高。要考虑到各因素的协调,同时也要考虑各因素与环境的融合性。首先,增强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感,让参与者有更多的获得感,在学习环境中植入任务驱动的获得性资源,调动参与者的参与热情;其次,不断鼓励参与者进行学习性的情感交流和分享活动,适当植入挑战性的问题或活动,通过构建辩论环境,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增强参与者之间的信任感;最后,激发参与者的兴趣,构建多样性的群体,实现参与者的乐群,引导参与者之间正确的赞扬和支持。因此,确立相关“痛点”,进行“精准干预”,实现积极主动、乐群的学习性社交。
(三)强调平台的“动态设计”与“降噪”并行处理
混合学习环境的学习与社交场景影响因素主要是教学设计、课程引导、交互功能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对学习性社交的影响是因为设计不良、引导失误、交互功能不理想等造成的学习性社交噪音。这种噪音干扰将降低学习互动有效性,甚至带来参与者的情绪波动、沟通不畅等问题,引发学习与社交的系统性障碍问题。因此,首先应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学习与社交的关系,将学习性社交这一要素考虑进去,打破传统教学设计观念;其次,注重培训教师、教辅人员的课程引导意识,帮助参与者构建情感连接的环境,增强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情境,引导参与者建立积极的学习性社交,促进他们更多的交流经验和分享资源,协同学习;最后,混合学习环境中的线上环境交互功能是学习性社交的基础。在线上学习过程中,交互功能始终摆在突出位置,为参与者提供时时互动、分时互动、异步互动等互动功能,并增强参与者状态信息的呈现,让更多的参与者建立关联或社交关系。最终实现混合学习环境的平台“动态设计”,以及降低噪音干扰,实现学习与社交的有效进行。
(四)“尝试管理”和“有效引导”,树立学习性社交意识
混合学习环境的学习与社交个体影响因素主要是过渡社交和个体情绪波动,针对这样的情况,参与者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控、时间分配来有效应对这些问题。首先,自我管理即管理时间、管理他人、管理任务三个层面的意思。管理时间是做好个人学习与社交的时间规划,基于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做好时间规划;管理他人即通过分析相关内容,判断该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以及让他人提出相关意见、分享资源、分享经验等;管理任务就是在个人能力范畴内,依赖于社交行为,实现任务的突破。其次,自我调控就是学会调控好个人情绪,避免在学习性社交场合因情绪化思维或方式造成不良影响,情感维护不是情绪化的,是需要一种坦诚、友好态度来促进的。最后,时间分配是来应对过度社交的,加里贝克尔时间分配理论认为任何人做事情都需要时间分配的,同样在这种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微观角度探讨学习与社交,参与者需要清楚哪些行为是学习性社交,哪些行为不是学习性社交,基于这样的甄别,参与者就可以有效分配好时间进行相关学习。因此,在进行混合学习的时候,要在导学课程中设置培训参与者自我管理、自我调控、时间分配的方式、方法;并且培训参与者区别学习性社交和非学习性社交。
六、结束语
混合学习环境的学习与社交协同是复杂系统工程,本研究通过分析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学习与社交关系,基于混合学习环境存在的各要素分布状态,确立了影响混合学习环境下学习性社交的各层次要素关系,以此来确立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学习与社交协同框架,最终提出基于四个层次的混合学习环境中学习与社交协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