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哲学探析

2018-05-14王鹤岩徐福祥

奋斗 2018年17期
关键词:哲学中华中华民族

王鹤岩 徐福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围绕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将坚定“文化自信”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成为其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文化逻辑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精神上独立的显著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发展史的理解深刻,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其文化自信形成了完整的文化逻辑体系:由文化自觉到坚定文化自信最后实现文化自强的三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是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和思想支柱。

文化自觉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形成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化自觉首先就是要平等的看待世界各民族文化,要以开放、包容和求同存异的辩证视角汲取不同文化的精华,允许不同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舞台中共生共存。只有树立这样一种文化自觉,才能在世界各国之间开展广泛的跨文化交流,促进本民族文化繁榮兴盛。文化自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提和基础。

文化自信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习近平总书记所表达的自信心是源自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革命文化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更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是指引全体中华民族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性的最重要内在动力。

文化自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形成的实践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一直没有忘记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初心和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强与时代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自觉复兴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文化,这是实现文化自强的重要途径。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

(一)思想根基: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哲学思想。恩格斯曾指出:“文化上的每一步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个显著的标志是每个人首先得到发展,从而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社会才会进步,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实现人类自由且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全部,阐述了人类通过有意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生产实践活动达到推动文化发展的目的,充分表达了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人类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充分论述坚定文化自信要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主线,倡导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获得新的发展成果基础上,更应该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增强全体人民的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和认同感,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要发挥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赋予新的时代价值。

(二)历史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思想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海内外的讲话上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继承者和守护者。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思想精华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将世界文化发扬光大,最重要的是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就是因为这些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强有力支撑。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学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新时代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

(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始终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世界各国又在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而产生了多元的哲学动态。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历经五千多年的文化流传,中华民族不断努力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化宝库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产生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倡议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这不但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对于推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产生了重要贡献。

文化的昌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且是民族复兴的深深根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华民族要实现民族复兴,只有不断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有底气、有实力、有水平真正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上下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正是文化自信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经过艰难的革命探索,不断创造革命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国共产党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更是稳固文化自信的根基。

(二)向世界传递出中华文化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向世界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运用辩证理性思维,指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需要增强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时代内涵,要能够讲清楚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学会“扬弃”和批判地继承。对哲学的精神武器功能领悟透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有机结合,展现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世界的杰出贡献。将世界多元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交流,将中国传统哲学基本精神为未来世界的美好发展贡献中国精神动力,将文化自信这一重要论述深深镌刻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和发展蓝图贡献精神财富。

(三)从哲学高度肩负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思想的进步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理论的创新更是在伟大的实践中不断创新。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风云变幻,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发挥出它的光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哲学理论指引下不断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完全掌握了自觉学哲学、用哲学的思维方式,一次次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实践能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以其内在理性和逻辑的方式,不断破解改革、发展、稳定中涌现出来的阻碍社会发展的各种难题,它不仅解放了陈旧的生产力和思想观念,而且凝聚了向心力,激发了创造力,推动着中国改革开放一直向前,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驶向理想的彼岸,为坚定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哲学研究”阶段性成果(18BKS065);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哲学研究”阶段性成果(17KSB036)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博zhangbo@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哲学中华中华民族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