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2018-05-14彭贵单
彭贵单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在促进就业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職会计专业教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接着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关注行业需求变化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职业能力;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只注重学生理论素质的培养,忽视职业能力的训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能力是人发展的基础,一定的职业能力是胜任某种岗位的必要条件。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但是提高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要求,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一)优化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新课标指出,让学生正确看待会计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提高其综合职业素养,从而适应就业的需要[1]。因此,要积极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应以提高学生的专业会计应用能力为核心。在课程体系的优化上,除了基本的教学模式以外,还应增强课程设置的弹性,增加实践课程,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选择相关课程加强学习。另外要把基础会计知识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比如,把行业资源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突出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特色,提高课程实效性。
总之,优化课程体系既要注重知识的连续性,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所得。
(二)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制订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2]。从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以及成绩考核等方面制订方案,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理工融合”的思想,使学生成为既有扎实会计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会计职业技能包括:理论水平、实务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自动更新知识的能力、采集提供信息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特点,营造真实化的会计工作情境。其次,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通过专业化实践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并及时分析和总结。
(三)关注行业需求变化
传统的高职会计专业成绩测试大多考察学生理论层面的电算化水平、财务管理实践、预算制定等技能,忽略真正的市场行情和需求,这就导致学生在走出校园后难以适应岗位需求。因此,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要结合行业需求的具体变化,端正教育思想,及时增加实践技能培训模块,强化学生的应用技能训练。同时,还可以通过宣传会计行业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行业需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3]。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要关注行业需求变化,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行情、熟悉市场,为以后步入职场做好准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教育者担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责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关注行业会计需求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12):25-35,97.
[2]唐国平,郭俊.会计职业判断允当性、会计准则变迁与价值相关性[J].当代财经,2013(10):106-117.
[3]郭鑫.课堂对话教学——高职职业能力培养的新视角[J]. 职业技术教育,2009(28):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