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实地教学对大学生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
2018-05-14杨小兹
杨小兹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生动教材。积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可以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文章以大唐护国兴教寺为例,探究了实地教学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实地教学;兴教寺;爱国;传统文化
大唐护国兴教寺(下称“兴教寺”)是历史学家、旅行家、爱国主义者、大佛学家玄奘法师的灵塔所在地。同时也是中国佛教唯识宗两大系派慈恩系、西明系领袖的灵塔所在地。玄奘法师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在坊州(陕西铜川市宜君县)玉华宫圆寂。初葬于京城长安泸河东白鹿原,总章二年(669年),迁葬于少陵塬南沿。人们起塔供养,因塔而建寺。后来,中宗赐法号“大遍觉”,肃宗赐塔额日“兴教”,兴教寺遂成为瞻礼玄奘法师的圣地、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选择这个地方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是最有影响力度的。
一、历史爱国名人的长眠之地
兴教寺在海内外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无论国家元首,还是普通百姓,慕名前来参访巡礼者络绎不绝、不计其数。他们的目的就是瞻仰玄奘法师这位佛教宗师、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化大师,玄奘勤奋好学,疑而必究,不畏艰险,深怀慈悲,集众美于一身,兼大爱于寸心,品格崇高,胸怀宽阔,他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被四海道俗所共仰。所以,千百年来,兴教寺不仅是传播佛教的宗教场所,而且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所,人们内心的一方神圣净土,更是玄奘精神的鲜活生动的名片,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方舟。
二、興教寺古今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法相宗的创始人,唐太宗和唐高宗特别尊重玄奘法师,麟德元年(664年),玄奘病情严重,于二月初五圆寂,朝野近百万送葬者将其灵骨安葬在白鹿原。据说,高宗皇帝每天早晨面东而哭,思念玄奘法师。大臣们非常忧虑,于总章二年(669年)朝廷将玄奘法师改葬“大唐护国兴教寺”(今终南山南麓长安区护国兴教寺),后来唐肃宗为舍利塔亲题“兴教”二字。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两次拨款整修。1953-1956年,政府拨专款修大殿、经楼、法堂,在经楼底专设了接待来宾的客厅,正式将兴教寺分成正院、西塔院和东经院。1953年,兴教寺也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翻开了新篇章,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此参观访问。
1987年,常明法师邀请河南静严法师来寺举行传戒仪式,常明法师亲自传授千佛大戒。
2013年4月12日对于风雨千年的兴教寺来说,又迎来了不平凡的动荡。开发商和相关部门要对兴教寺进行整顿开发,准备让兴教寺的僧众离开寺院,拆除重建,顿时,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此事。此事件还成为2013年全国影响第四的重大新闻。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兴教寺内的兴教寺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处遗产点,成功人选《世界遗产名录》。
2017年9月11日,“一带一路亚洲佛教论坛”暨“传承玄奘精神:108位法师徒步背经去印度”正式启动。108位法师由兴教寺出发,历时四个月,徒步到达印度菩提伽耶。
三、玄奘法师是爱国的文化大使
中国佛教的源头在印度,印度佛教传人中国主要是通过对经典的翻译,其中作出最大贡献的首推玄奘法师。西域高昌国王尊玄奘法师为国师,但玄奘法师放弃优厚的待遇,坚决返回大唐。玄奘法师回国之后,中、印两国之间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只要印度有新的思想典籍出现,很快就能传译到中国。
贞观二年(628年),玄奘法师到达高昌古城,受到高昌王的礼遇,后经屈支、凌山,然后由西向东,参谒访问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和高僧。
贞观五年(631年),玄奘法师抵摩羯陀国,来到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法师。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最高等的学府,玄奘法师在此学习5年,备受优遇,该寺院戒贤法师非常喜欢玄奘法师,特收玄奘法师为其弟子。为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情谊,时值90岁高龄的戒贤法师给玄奘讲解《瑜伽师地论》《中论》《百论》《显扬圣教论》以及因明、声学等。玄奘法师勤奋好学、博学聪慧,被选为通达三藏的十德之一。接着他外出游学,环游印度半岛,一路上多次参加佛学辩论会,誉满天竺。
公元641年,一个反对那烂陀派的人写了一篇论文呈给国王尸罗逸多(又名戒日王,以下皆称“戒日王”),戒贤法师决定让刚好在身边的玄奘法师主持辩法大会,地点定在都城的那烂陀寺,一千多位僧人参加了大会。结果是那烂陀派胜出。最后,戒日王恳请玄奘法师骑上一头用精美的华幢装饰的大象,绕场一周,同与会的众教徒见面。戒日还亲自会见玄奘法师,玄奘法师向戒日王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唐太宗的功业,戒日王极为感兴趣,并随即遣使到达长安,和唐建交。贞观十七年(643年),玄奘法师下定决心回国。戒日王极力挽留,玄奘法师不为所动,最后挥泪而别,戒日王带领当地民众,送行几十里路。
贞观十九年(公元646年)正月二十五,玄奘法师抵达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出城迎接,自己在洛阳接见并劝他还俗,出仕做官,玄奘法师婉言辞谢,随后在长安开始译经。他召集各地20余位明僧助译经文,19年间共译出佛经75部1335卷,《大菩萨藏经》20卷,共计1000多万字,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达到佛教翻译史上的巅峰。
唐与天竺交往频繁,天竺国王对玄奘法师极为尊重,641年,戒日王“遣使入朝”。唐太宗也一再派梁怀开璥、王玄策等出使天竺。高宗、武则天、玄宗时双方使臣往来不绝,经常互赠礼物,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其中,唐朝文化也推动了西域各国的繁荣,当时印刷术和造纸术通过尼泊尔传到印度,《本草经》等医学书籍也流传到国外。印度的医学、天文历法、语言学、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等,在唐朝时传人中国。印度婆罗门的音乐很受人民的欢迎,唐朝十部乐中就有天竺乐。
影响较大的玄奘画像现保存在陕西省长安县东兴教寺内的殿堂里,是根据宋人所绘的《玄奘西游像》而刻在一块石碑上的。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小包袱。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书箱顶上是用来遮阳避雨的伞,伞前垂下的线挂着一盏小油灯。1956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中国,提出礼请玄奘灵骨一事,后经过周恩来总理的同意,将供奉在天津大悲寺的一份护送到印度那兰陀寺玄奘学院,并建立纪念堂供奉。
玄奘法师的一生是努力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显示了中华民族高贵的品格,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是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播者,他的大乘佛法度众生的精神是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兴教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它见证了中外交流的千年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漫长的中国发展历史中,兴教寺承载了共同的精神财富,代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追求和开拓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高贵的品格。作为中国法相宗的祖庭,兴教寺法师的灵骨塔、碑文、传记、图文这些历史凭证与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兴教寺的玄奘法师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者,他的翻译经验和翻译理论对世界的翻译理论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选择兴教寺进行实地教学,可以让大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让大学生真实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这些鲜活的历史可以让大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内容,进行这样的实地传统文化爱国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是有影响力的。